本文的写作始终贯穿着笔者的一个探求:村落社会研究的路径和目的。笔者认为,人类学意义上的村落社会研究的民族志实践,就是要通过对村落社会的个案研究,达到对其中所蕴涵的“问题”的拷问和抽象,最后上升到对村落社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对民族的研究、对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意识的产生、中国各民族的交流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的教育、婚姻等。
本教程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较系统地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结合我国具体的文化事象和社会实例,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是对大学本科生、专科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教材
人类学传入中国虽然已超过整整一个世纪,但人类学学科建设的真正发展则是近年的事。而学科建设中最具有显示度的是博士点的建立。自1981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一直是大陆惟一的博士、硕士和学士授
北大,是一所非常特殊的大学。自从“五四”运动以来,北大一直肩负着民族政治与文化的历史重担。在几乎每一个历史转折点,北大都扮演着先锋的角色。这与西方的大学是很不一样的。作者的观察,中国的大学,并不崇尚西方
《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的地景传闻与历史感》是一个围绕着文化接触、地景与传闻而展开的历史民族志报告,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本研究的田野点在贵州省中部的一个历史上曾被称为“半边山”的地区
《象征的来历:叶青村纳西族东巴教仪式研究》在本项研究中,笔者尝试串联起客观与主观,提出构拟象征动力学的初步思路。为此,在研究中引入了一个与符号构成对立的概念——实在。在符号与实在的对立轴上,符号偏向作为
《中国土地信仰图像人类学志:以贵州为例》主要内容包括:布依族社神类型的土地信仰、水族石崇拜转化型土地信仰、苗族、侗族类社神性质的土地信仰、屯堡人类型的土地信仰、其他汉族人的土地信仰、多民族信仰融汇型的
仪式理论与实践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表现出对仪式的独特认知、理解和解释,人类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也在仪式研究中得到反映。一些著名的人类学家都在仪式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并与他
《交通社会学》用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社会中的交通系统和交通系统中的社会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剖析。特别是对交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各交通形式的社会关系等进行了研究。
《新疆南疆地区汉族移民及民族关系研究》内容简介:新疆古称“西域”,自汉代起有汉族迁入,迁移活动一直持续至今,汉族移民在迁移人口的数量与时空分布上都是空前的,新疆也因此成为中国仅次于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的第三
《拉木•嘎吐萨纳西学论集》主要内容:正如广大读者将从这套丛书中了解到的那样,纳西学的发展历程艰难备至。它的起步一般可以锁定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初。那时的纳西学以西方学者、传教士、军事人员游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