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船夫日记

假如上帝死了,谁将笑到最后? * 他说:“在我的作品中,大屠杀从来无法用过去时态表现。”他说:“生存就是屈从。”他说:“作家不可能创造一个比上帝所创造的还要愚蠢的世界。” *《船夫日记》,凯尔泰斯对存在与死亡的

线城

这是一座北回归线穿过的城池,这是一座徐霞客生活了54天的城池。在山和水背后,在历史和现实背后,还保持着千年如斯的风土人事。这里的人,或扎根于斯,或出走天下,或自觉归来,在他们的命运中都带有大地、土地和当

东京留学忆记

★ 一段东京留学生活的真实记忆,一种 日本社会人情风物的全景式展现。 ★ 图文并茂,理性的审视思考与感性的人文情怀在笔端自然流露,阐释了另外一种日本论的可能。 ---------- 这是一部关于过往生活的记忆,故事发

小说政治学

本书从“现世性”角度来解读西方现代小说经典,重新审视文学经典与政治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作者这些年来对“政治美学”问题的思考。本书基本观点可以表述为:在现代社会,政治几乎无所不在,它对文学的介入也是不争的事

一个人的爱与死

林贤治“一个人的鲁迅”,充满激情与力量的鲁迅四重奏! 林贤治的文字既有卢梭式的愤激与直白,又有培根式的犀利与明澈 ——摩罗 林贤治笔下的鲁迅,是一个叛逆者、复仇的战士、举火把的人、无政府主义者、乡土诗人、守

鲁迅的最后十年

林贤治“一个人的鲁迅”系列,充满激情与力量的鲁迅四重奏! 林贤治的文字既有卢梭式的愤激与直白,又有培根式的犀利与明澈 ——摩罗 鲁迅的使命在于要使“黑暗的动物”现形,使“铁屋子”里的人们无法昏睡和假寐,使大家看

反抗者鲁迅

林贤治“一个人的鲁迅”,充满激情与力量的鲁迅四重奏! 林贤治的文字既有卢梭式的愤激与直白,又有培根式的犀利与明澈 ——摩罗 “以反动破坏充其精神,以获新生为其希望,专向旧有之文明,而加之掊击扫荡焉。”鲁迅在《

鲁迅思想录

林贤治“一个人的鲁迅”,充满激情与力量的鲁迅四重奏! 林贤治的文字既有卢梭式的愤激与直白,又有培根式的犀利与明澈 ——摩罗 鲁迅的所有一切,都包容在《鲁迅全集》里,包容在他的全部的文字遗产中。要了解中国,了

月光落在左手上

编辑推荐 余秀华的诗歌,诉诸的是诗本身神秘非理性的逻辑,自有其妙。雄辩的诗歌向来为中国当代诗推崇,而余秀华的诗放弃辩论,放弃自圆其说,甚至放弃结论,因此与读者并不构成一种咄咄逼人的关系。——廖伟棠 我觉得

象征的漂移

“没有诗意进取,现实便不能独自成立。” 比西方现代诗歌晚了近一百年,中国当代诗歌也完全进入它的虚无主义时代,古典社会中那个浸染着汉语诗歌精神,指引世间万物的彼岸世界已然远去。汉语新诗甫一出生就遭遇双重困

情急:痴男怨女问沈爷2

媒体上遍地开花苦口婆心的情感专栏,到了“馋宗大师”沈宏非手上,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但见他从饮食到男女,由美味到风月,荤腥不避,麻辣不挑,浓油赤酱左涂右抹,甘露狗血挥天洒地,妖风烈、狼烟起,各路妖蛾子手到

杨牧诗选 1956-2013

朝向一首诗的完成,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1956—1966,1966—1976,1976—1986,1986—1996,1996—2006,2006—2013…… 杨牧的诗创作,主要累积于原刊诗集十四种。各集收特定阶段长短作品数十首,又以辑分,鱼

写我的书

《写我的书》,原是作者在《联合文学》开设的专栏单篇,写自家书房藏书,“记录面对一本书无端端心情转折”,名为写书,实为怀人,围绕着书的动人情分,记述了一连串与书、与人有关的回忆。作者以《庄子》写外祖父连横

浮光

台湾知名作家吴明益摄影散文著作,以摄影史和摄影史上的关键人物为脉络,书写通过摄影之眼捕捉的自然之美,以及影像带给人类的自我反观和重新发现。 从大学起就梦想成为摄影师的吴明益,并没有埋首于书桌,而是拿起

人间卧底

生活的电光火石都是真真切切的,只是有的灵魂生来就敏感易燃,在别人的回忆里不过一缕青烟,在他的生命里便成了燎原之势。可故事在那儿,如同日子早撂那儿,能添枝加叶的也无非是多愁善感几许。我写下这些,也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