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尚书正读

《尚书正读》是读《尚书》的一部上选佳作,以“通训诂,审词气”为能事。作者凭借其深厚的朴学功力,通解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不欲令其有一字之隔。于经文纠结难明处,则剖肌析理,能道其所以,胜义纷披,卓绝一时,

庄子独见

《庄子独见》三十三卷,初刻于清乾隆间,是清代学者胡文英的一部注释、解说《庄子》的著作,取名于《庄子·天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见和焉”,一方面以古文经学训诂之法打通《庄子》文字,一方面以宋儒义

国学文选类纂

国学之一名词,质言其义曰:“国性之自觉”云尔!国于天地,必有与立。而人心风俗之所系,尤必先立乎其大,深造而自有得,相以维持于不敝。其取之它国者,譬之雨露之溉,土肥之壅,苟匪发荣滋长之自有具,安见不求自得

经子丛考

羅焌先生著述甚豐,惜僅《諸子學述》公開出版,其他稿或散佚,或殘缺不全,《經子叢考》(外一種)為其遺稿的輯合本,共八種,涉及經史子集四部:《歷代師儒傳述孝經考》、《日本師儒傳述孝經考》,對先秦至唐朝90多

诗道与文心

《詩道與文心》自序: 澂幼入家塾,受教於華亭封耐公夫子。稍長,從同里鄭質庵先生習吟詠。先君子雅善辭章,趨庭之際,略聞緒論。歲己未,入吳興施蟄存先生門下爲研究生,治唐代文學,而性之所近,終在宋詩。數年後

卫礼贤之名

卫礼贤,德国新教传教士和汉学家。1899年作为同善会传教士赴当时的德国殖民地青岛。早期致力于办学,创礼贤书院,同时勤奋学习中国文化,对儒家思想极为服膺,一度加入满清遗老的尊孔复古运动。“一战”结束后短期返德

周易开讲

西方哲学,正在向东方(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富有生机的营养。人类也正向新的世纪迈进。《周易》思想的光辉,对于人类新世纪的生存哲学体系的建立,将可能产生哪些有意义的启迪?中华五千年智慧的古老源头将对二十

从文学到经学

《从文学到经学:先秦两汉诗经学史论》探讨了《诗经》由“诗”而“经”而“经学”的发展过程,梳理了先秦两汉《诗经》学发展演变的整体脉络,分析了《诗经》由文学走向经学的政治、文化和学术动因。《诗》原本是先秦时期散

孙子章句训义

《孙子章句训义》主要讲述孙子兵法内容。本书作者作为一位国学大师,钱基博是一位学贯古今,文史兼治,渊博而会通的学者。他的研究领域极其宽广,钱基博以毕生精力治国学,安身立命于国学,熔铸生命于国学,对国学进

中国学术思想大纲

本书所讨论的六艺、先秦诸子、汉代经学及黄老术、魏晋南北朝的玄学、隋唐佛教发展与经学统一、宋元明理学和清代的征实学,都是我国哲学史上重要的课题。林尹教授以行云流水、清真雅正的笔触,对于我国学术思想的源流

易图象与易诠释

本书收录郑吉雄教师的五篇论文,其中《从经典诠释传统论二十世纪〈易〉诠释的分期与类型》、《〈易图明辨〉与儒道之争》、《论儒道〈易〉的类型和变异》等,它们各自探讨《易》学中图像、义理与象数的重要地位,并从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1:通论篇》是《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第一册,收集十二篇论文与两篇学术座谈会记录,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与背景》收录讨论西方诠释学的论文五篇,与回顾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论文五篇,为这

朱熹年谱长编(上下)

本书是现已出版的各种朱熹年谱中材料最为详尽、考辨最为精深、规模最为宏大的一种,于有关朱熹的史实颇多发现。

周易图说总汇(上、中、下)

近年来,对《周易》的研究是一个热门课题,尤其是易图,更是热中之热。其中也出现了那些自诩为“参破天机”的轻浮谬论。有鉴于此,更本着中华易学文化梳理的使命,李申、郭彧两位先生耗费10余年的心血,合作完成《周易

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

汉字封存了先民原初的文化观念,形、音、义的流变发展反映出传统价值的承继衍化。正如河床规划流向,承载思想的汉字,也在无形中轨范了一种思维模式。故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必须细考文字。本书博采过往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