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政治的悲剧
《大国政治的悲剧》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
《大国政治的悲剧》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
本书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乡里社区内居民的姓氏分布状况入手,着重探讨了这一时期家族宗族内部各成员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家族宗族关系对外部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本书认为:尽管
《地球与人类文化编年:文明通史》是一部以全新框架和视角叙述人类文明进化、演变的简明文化通史。全书以最新的学术和科技成果为基础,不仅以中华文化的角度来阅览全球文明,也以世界的视角对各文明作比较和考察,展
《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研究的是女性这一性别群体,在近代中国文明演进过程中所呈现的变化趋向;这种变化作为一个中间环节,与近代以前的女性群体相比有什么不同,对当代中国女性群体的发展产生何种制约;进而寻找女
1957年 中国哲学界 百家争鸣 金岳霖 冯友兰 贺麟 郑昕 朱谦之 朱光潜 何思敬 侯外庐 吕振羽 胡绳 潘梓年 于光远 艾思奇 任继愈 周辅成 汪子嵩 朱伯崑 陈修斋 张世英…… 在学术与政治的夹缝中大胆
本书将所收入的文章分为“美术史”、“文化遗产”和“哲学与美学”三个专辑,以凌空俯瞰的视角和廓然空疏的文风,试图展露我们时代某一局部的精神地形。
巴里•波森编著的《军事学说的来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法国英国和德国》以西方文化发展史为背景,用文化变迁和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考察了西方史学及其演变的历史,构筑了西方史学文化发展历程的体系,从狭隘偏执的
《民国史学述论稿(1912-1949)》论述的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近现代(1901-1949)中国史学,在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界出现了许多大师级人物,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郭沫若、顾颉刚等,这一时期的中国史学无论在史学
本书介绍了太古集团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沿革过程,剖析它依靠特权对我国进行侵略的消极的一面,也分析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航运发展的积极的一面。
安格斯·麦迪森编著的《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修订版)》有着独特的视野和深度。它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试图回答为什么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过去一千年中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作者的结论是,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无论是战火波及的区域、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国家、生命财产的损失等,没有其他的战争堪与比拟。作者凭藉着个人的军事经历、丰富的资料文件、当事人的访谈记录,集22年之功
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的影响无处不在。经历“宗教改革”的冲击以后,天主教世界进行了自我革新与复兴运动,深刻影响了欧洲以及整个世界的发展历程。本书对特伦多大公会议之后两个多世纪的天主教历史进行了极其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