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

上海人民出版社

轴心制度与帝国的政治体系

《轴心制度与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政治学解读》内容简介:人的现实生活处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国家,既受制于社会,也受制于国家。社会因人的生产和生活而起,国家因社会发展而起。

尼克松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尼克松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1969-1972)》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美国对外政策研究丛书”的第二本,主要利用美国解密的档案重新探讨在尼克松第一总统任期中美国的对华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制定过程。全书讨论了尼

中国图书事业史

本书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周秦至近代的我国图书事业发展的历史。全书不仅仅限于图书的编纂、典藏,还包括图书的刊印、流通、目录学研究,以及近代图书事业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章 周秦时期的图书事件(公元前2007年前)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本书对东方和西方的有关“丝绸之路”的古代文献资料进行了细致的考证、研究,求得不同语种文献的相互印证,从而确认古代东西交流的史实。全书分上卷、下卷、附卷三部分,对于《穆天子传》、《西域图记》、《历史》、《

《通典》西域文献要注

本书由“西戎总序”和60个西域国家小传组成,反映了汉唐之间西域经营的历史,也记录了汉唐期间西域诸国的风土概况。此外,《通典》的取舍亦曲折反映了杜佑的边防思想及杜佑甚至唐代社会中的西域经营观念,值得详为比勘

中国文化史年表

《中国文化史年表》讲述了:文化史年表与一般的大事年表都会碰到长时段事项的系年问题。大事年表因偏重政治史,其长时段事件多具有相对的系年可分割性,故在相关年份下依次记述,行文不会给人以破碎割裂之感。文化史

近代日本人对上海的认识

本书主要着眼于日本与上海的认识比较,时间集中在近代和1931年至1945年之间。探索了上海殖民地化后形成的独到文化,这一独特文化又对上海整体文化取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影响了外国对上海的文化认同。

从考古学到美术史

本书以众多考古发现中的壁画为研究对象,向读者展示了一副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民间生活画卷。 这本集子中的文章大致可以反映我过去二十多年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这段经历并不是依据既定脚本按部就班展开的演出,而是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第9版)》出自著名学者小约瑟夫·奈及其新的合作者戴维·韦尔奇之手,它简明扼要深入透彻地介绍了复合式相互依赖时代的世界政治。该书运用历史与理论的知识,考察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冲突

人性、战争与正义

国际关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这一领域中,理论史的研究和教学是相对薄弱的,同时也缺少学科的理论经典和解读经典的传统;然而,国际关系学者有时又倾向于从古代经典中寻找当代国际关系学说的思想依据和理论起源,

气的思想

由日本著名学者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先生主持编纂、户川芳郎等先生参加的《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一书,是近年国际汉学界在中国文化研究中涌现出来的独具一格的论著。旨在从我国古代文明的

国际法与晚清中国

《法律·社会·历史文丛·国际法与晚清中国:文本、事件与政治》是对晚清时期中外关系史、国际法学史和政治观念史的一次“试验性”研究。依次探讨19世纪欧美国际法学的根本特征、国际法学对中国和整个东亚之国际地位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