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内容简介:殷周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易·系辞传下》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不封”是说没有封土堆,“不树”是说不种树木。西汉末年刘向具体指出:“殷汤无葬处,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凝住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广度和分析洞见是惊人的,并确立了亨氏作为他同时代人中最杰出政治学家之一的声誉。首先,亨廷顿论辩说,政治衰朽至少和政治发展一样可能发生。新近独立国家的实

非常时代

1890-1920年代,被称为美国的进步主义时代。新工业的发展、新发明的出现、大公司的兴起,改变着经济景观和社会图景,它们带来令人眼花缭乱的大量消费品,数百万的额外工作以及比任何时候都多的财富,同时也带来了激

从狄德罗到因特网

从1751年狄德罗《大百科全书》的出版,到21世纪因特网时代的到来,几百年间,法国传媒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本书以编年史的形式展开,昭示了法国以至欧洲传媒发展进程中,影响最为巨大的那些传播形式。《大百科全书》

现代艺术:1851—1929

《现代艺术:1851—1929》是“牛津艺术史”丛书中文版第三卷,探讨的是西方艺术发生剧变的历史时期,权威性地总结了现代艺术勃兴期间的文化、经济和历史状况。作者扼要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各主要流派:写实主义、印象主义

大陆的神话

1. 你如何划分世界,完全取决于你站在哪里。地图告诉我们的世界,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世界。为什么欧洲人把他们那小小的半岛称为“大陆”,却把印度和中国的广袤地域视为“次大陆”?与此同时,印度的地图绘制师则将南亚

古希腊的思想与历史

古希腊人为什么追求自由?他们所追求的自由又是什么?古希腊人的哲学如何引领着历史?本书是研习古希腊政治、历史及自由思想史的鸿篇巨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柏拉图对话等为线索展开哲学的思索,意在揭示人类自由

乱世风华

本书为抗战期间,作者身居畸形繁荣的“孤岛”上海,对于周遭亲见亲闻、亲身参与事件的回忆,包括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如衣食住行、电影、京戏、长三堂子、舞女、赛马、跑狗、趣闻轶事等,丰富翔实,巨细靡遗,勾勒出一

清史(上、下册)

《清史》(上下)是中国断代史系列中排序最末的一部。起自努尔哈赤起兵,下限至清帝退位,共140余万字。作者认为:清朝历史的基本特征是集中国封建社会之大成;应以“大一统”作为认识、评价清史的一条基本线索和准则;

印度的遗产

这是一部印度史论著的结集,为牛津大学出版社经典的“遗产系列丛书”之一。书中十几位专家学者,从艺术、音乐、文学、科学、哲学和宗教等各方面,以翔实的素材,亲切的笔法,介绍和评价了印度文化的独创性及其价值。

死亡、战争与献祭

《死亡、战争与献祭》译文忠实于原文且十分易读,是现代人了解人类社会上佳读物。它更是宗教学研究者的经典读本。作者以语源说、语义学等学科为工具,考察了古代印度、伊朗、希腊、罗马、凯尔特、日耳曼等民族的文学

空间·记忆·社会转型

《空间·记忆·社会转型》:社会与文化丛书。《空间·记忆·社会转型》分为“空间:从传统到现代的建构”、“知识传承:东方与西方”、“历史记忆与中国基层社会”三编。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全书除了绪论、小结,分为十九章,凡64万字。第一章,回溯明末清初西学传播情况,及其对晚清的影响。第二章,述鸦片战争以前,西学在南洋及广州等地传播情况及特点。第三、四章,述鸦片战争以后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

中国封建社会

瞿同祖在导论中提出,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他认为法律是社会产物,是社会规范之一。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和巩 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

本书是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的经典名作之一。作者考察了艺术史上重要的一段——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变迁,探索了变革的内在原因及其表现。全书按此思路分为三章,详尽而清晰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