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系教授柯嘉豪的一本重要学术著作,在西方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此书详细分析了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建筑、衣着、家具以及饮食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系教授柯嘉豪的一本重要学术著作,在西方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此书详细分析了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建筑、衣着、家具以及饮食
本书是黄永年先生生前的讲稿汇编,分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简介四部分,并附相关研究三篇。目录学是讲我国古籍有哪些名目,并适当作介绍。版本学主要讲版本鉴别和版本史。碑刻学主要讲碑刻的分类、拓本
埃利松伯爵的《翻译官手记》是最值得一读的关于1860年征战的一本著作,因为它或许是一本写得最为生动最为精彩的著作。 莫里斯·伊里松(Maurice Irisson)在1886年才出版了这本书,署名是埃利松伯爵。年仅20岁,他就
本书是钟少异研究员二十余年来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的一部总结之作。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军事技术史研究、冷兵器研究及火器研究。在“军事技术史研究”部分中,作者着重从宏观层面讨论了中国早期的军事技术、国家与军事技
麦吉的《我们如何进入北京——1860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最与1862年在伦敦出版。主要内容: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进北京,劫掠并焚毁了凝聚着中国人民无限智慧、创造、心血和五千年农耕文明集大成的皇家御苑——圆明园
<p>《黄时鉴文集(套装全3册)》包括《大漠孤烟》、《远迹心契》、《东海西海》。《大漠孤烟》介绍了我曾经说过,描写壮美境界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几乎是我治学的座右铭,并对之做过一番解说。这第一卷用
至少从8世纪的敦煌时期起,“变文”的图画讲唱在中国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民间的传统,然而在中国的史书中关于“变文”的表演只有一些令人失望的、模糊不清的记载。《绘画与表演》面临的是一大堆变文与变的图卷有关的问题:
本书所研究的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民间宗教。该书既是关于12、13世纪中国的民间宗教,又是关于当时普通民众对他们周围世事变迁的理解的一个研究。全书自始至终都关注着一个深刻的历史问题——社会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今后研
《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印度西北考察记》描写了位于巴基斯坦北部的斯瓦特地区,那里是佛教的摇篮。我国古代高僧法显、玄奘等均曾到过此地,《大唐西域记》中“乌仗那国”“瞢揭厘城”即位于这里。更引人注目的是,亚历山
历史地理学是我的本行,《旧史舆地文编》为主题的论文集,这算是第五部。编在这里的文章,论述的虽然都是历史地理学范畴之内的事情,但所涉及的对象却很散。时代从先秦到晚清,内容从自然地理到政区地理、军事地理、
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鲁番)、庭州(今吉木萨尔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的三个重要边州,扼守自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唐朝经营西域的根本所在,也是唐代伊西北庭节度使控制的区域。《瀚海天山——唐代伊、西
《近代学术导论》是朱维铮先生生前最后一本授权出版的个人著作,也是作者治中国学术文化史多年来的总结。《近代学术导论》既探讨了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多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同时也涉及以往学界关注较少的某些学术著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