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

金榜题名之后

金榜题名之后 电子书

作者: 郑雅君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23-1

价格: 68元

ISBN: 9787542677815

页数: 275 页

网盘类型:夸克
文件格式: EPUB MOBI AZW3 PDF

1.点击下方获取下载

2.扫码右侧二维码

https://pan.quark.cn******

作者简介:

作者郑雅君,1990年生,甘肃张掖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2009-2014)、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4-2017),分别获得法学学士、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2017-)。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学生发展。曾两度获得中国社会学会颁发的“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4、2015),首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优秀学位论文奖”(2017),北京大学“高校学生发展与就业”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2018), “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2014),“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17)等荣誉,博士论文获得香港田家炳教育基金资助(2017-2021)。

内容简介:

重点大学寄托了万千家庭改变命运的梦想,如今一系列专项招生计划也为更多学子打开了机会之门。然而,金榜题名之后,学子是否如想象那般顺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在毕业出路和职业前景上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通过对位于京沪的两所重点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深度访谈,本书揭示了大学生在上大学 过程中遭遇的一种隐性的挑战:是否洞察大学场域的“游戏规则”,掌握其中“默认”为常规的一系列认知和实践模式。本书指出,家庭背景优势不仅带来了雄厚的物质支持,更意味一整套关于“上大学”的文化技艺的传承,这使得出身优渥的大学生得以在白热化的出路竞争中抢占先机,而家境平平者却更容易与机会失之交臂。本书也关注了意义感在出路获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内化主流价值信念、扩充“文化工具箱”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走出生涯目标迷失的困境,从而更高效地利用大学资源,获得生涯出彩机会。

自中国教育社会学重建与高校扩招以来,探究大学入学公平问题的研究在不断增长。郑雅君往前迈了一步,将重点从入学转到了学生经历大学生活与“探寻出路”的过程。她从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那里汲取了有力的概念工具,深入到中国的具体情境中去理解农村贫困学生的大学经历,探究了价值话语、机会结构与个人动力如何在家庭主义传统与市场经济交织着的社会转型期塑造他们的观念和决策。这本书是对中国教育社会学的重要贡献。

—Gerard A. Postiglione(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荣誉教授)

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切入受教育者的分类,是书作者提供给学界的一个知识亮点;无论人们是否同意它的结论,它将给教育学和社会学提供更多有用的思考。

—周怡(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很多人把考上大学作为衡量教育公平的结果变量,雅君则打开了高等教育过程的黑箱,指出“上大学”是一种“技艺”,经过层层选拔而胜出的相对弱势家庭孩子,可能因为文化障碍而经受更深刻的困扰。这本书不仅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大学中这些困难学生的迷茫与苦痛,更促使我们去反思大学教育,以寻求更加包容与公平的大学社区。

—余秀兰(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当社会舆论还在争辩不同背景的青年如何才能公平地走向社会的时候,雅君的这份教育与文化社会学专著已经深化了这场争论,不仅打开了高等教育过程的“黑匣子”,而且呈现了其中的异质性。相信这本书的文化关怀和深刻意义,不仅适合学术工作者阅读,更适合广大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一起思考。

—孙宇凡(爱丁堡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微信公众号“社会学理论大缸”创办人)

我在上大学之后,长久地困惑于两个问题:我与其他同学高考分数都差不多,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异如此巨大?是不是有某种东西是高考试卷分数所反映不出来的?直到我读完本书,我才恍然大悟—“‘上大学’如今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差别的传送带,而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又一重隐秘的筛选过程,一种与家庭背景紧密相连的、难以在课堂上学到的技艺”。本书直接洞穿了大学生所面临的窘境。所幸的是,雅君学姐提出了应对之法,这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避免走弯路的金玉良言。

—陈建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生)

阅读完这本书,我之所以感到慰藉并受到鼓舞,是因为我终于明白,学生生活中出现文化障碍的现象是个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事实,我们每个人无论是经历过哪种文化障碍的状态,都不是孤单、羞耻的。我真诚地推荐和希望更多的人去阅读这本书。

—孙露(兰州大学公共管理系硕士生)

目录:

序言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迷宫
游戏规则
迷宫的出口
第二章 视角
打开黑箱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家境
两种实践模式
模式的养成
选报专业
大学初体验
第四章 努力
掌控目标
依赖直觉
转变者
第五章 方向
意义感的来源
选择与被选择
优势的分化
第六章 余论
当工具理性遇到价值信念
文化障碍的二重性
寒门学子能做什么?
附录一 个案描述
附录二 被访者基本信息
附录三 访谈提纲
后记
· · · · · ·

相关推荐

厌女
2025-03-05 1.3k
敬愛的領袖
2025-03-04 1.2k
臣服实验
2025-03-04 1.2k

评论

2024-04-26 05:56:29
书香四溢发表
《金榜题名之后》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意识到'上大学'不仅仅是通过考试获得一张文凭,而是一场与自己、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博弈的过程。书中深入剖析了出身不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面临的隐性挑战和出路差距,让我不禁反思了自己在大学中的经历。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意识到内化主流价值信念和扩充'文化工具箱'的重要性。
2024-04-26 05:56:29
学海无涯发表
郑雅君教授的《金榜题名之后》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杰作。这本书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切入,深入探讨了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的出路获得的影响。书中呈现的调研数据和案例分析令人信服,让我对大学教育中的社会分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为我们思考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4-04-26 05:56:29
博古通今发表
《金榜题名之后》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它揭示了大学入学并不是社会公平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书中指出,家庭背景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物质条件,更影响着他们的文化技艺和出路观念,这让我意识到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是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得以延续的。这本书为理解教育中的社会不平等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2024-04-26 05:56:29
知行合一发表
郑雅君的《金榜题名之后》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公平的含义。这本书不仅关注了高考分数平等,更关注了学生在大学中的经历和出路。书中提出的'上大学是一种技艺'的概念让我茅塞顿开,深刻理解了文化资本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这本书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阅读。
2024-04-26 05:56:29
孜孜不倦发表
作为一名教育学的研究者,《金榜题名之后》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大学生的文化障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教育实践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郑雅君教授提出的'文化工具箱'的概念为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让我意识到教育公平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改革,更需要文化层面的转变。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