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

礼乐人生

礼乐人生

作者: 彭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8-1

价格: CNY 25.00

ISBN: 9787532157754

页数: 248 页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常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儒家经典的教学与研究。
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中华传统礼仪概要》、《三礼研究入门》等。在清华大学主讲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等课程均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所说的“礼”与西方不同,西方文化中的礼,是指人与人相交的礼节,或者某些典礼或仪式,仅此而已。中国人说的“礼”相当于西方人说的“文化”,是无所不包的。 任何文化的核心都是价值观。不同的文化,归根到底都是在回答“人应该如何活着?”“人生的价值何在”的问题。中国文化最没有宗教气,自古以道德立国,相信天地之间有正气、有公理,人有良知,要求人们修身进德,成为君子,甚至成圣成贤。为此,中国人特别强调人格养成,这在国学经典里表述得最为透彻,它对于今天的社会,显得尤其珍贵。这是学习国学最应该继承的精神财富。 人一生不做坏事,不是慑于法律,而是出于人的良知,当这样的教育成为大众的普遍意识之时,国家才会有长治久安。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必须与时俱变,优秀文化的因子,往往历久弥新,持续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面貌。 中华礼仪最显著的特点是讲究内外兼修,不仅要求言谈举止上温文尔雅,循规蹈矩,而且内心要有鲜明的德性。用《礼记》中的话来表述,就是“德辉动于内”、“理发诸外”。时下的礼仪教育太过注重形式,忽视行为主体的内在道德素养。

相关推荐

厌女
2025-03-05 1.3k
敬愛的領袖
2025-03-04 1.2k
臣服实验
2025-03-04 1.2k

评论

暂无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