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
:

福建教育出版社

重建巴别塔:解构诗学新论

作者从解构的精神气质和流浪情怀着手,探究解构诗学诗思融合的风格,揭示解构诗学激活经典的策略,并深入解说包含在“延异”之中的文化密码,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化之中的类似物——庄子的思想;指出解构诗学就是“关于不

吃透曾国藩

本书精选的200条语录,反映了曾国藩在人生200个重要问题上的经验、看法,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是曾氏智慧的精华。

民国旧士

《民国旧士:过去的那些人》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钩沉”栏目之精选结集团。“钩沉”围绕着民国“过去的那些人”展开,张季鸾、成舍我、杨度、叶公超、苏曼殊、梁遇春、任鸿隽、翁文灏……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轶事,

风起青萍

本书是对近代西风东渐背景下中国都市文化界震荡巨变的一次扫描,涵盖了电影、美术、音乐、摄影、文学、印刷等多个领域,并附有珍罕原照多幅,读者无论随手翻阅还是认真细读,都会有所收获。

说不尽的侠骨柔情

《说不尽的侠骨柔情:台湾武侠与言情文学》内容简介:俗言,男儿读武侠,女儿读言情。仗剑天涯,快意恩仇——武侠中原藏有意气风发少年时的一个理想江湖。风花雪夜,卿卿我我——言情中本寄着情窦初开少女时的一个爱情梦

神堂记忆

本书在两个主题下对甘肃大川进行了精细的考察。第一个涉及人的受难,包括个人的遭遇和社区的挫败,第二个涉及对灾难的处理,以及在ZZ迫害、经济萧条、文化中断之后的复苏。

“她”字的文化史

“她”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所发明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女性新代词。它的诞生、早期书写实践和社会认同的过程,蕴涵着丰富多彩、生动曲折的历史内容。揭示这一过程,对于认知汉语的现代变革、新文艺的起源、女性意识的强

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

詹姆斯•利卡尔顿 (1844~1929),美国摄影师、教师、旅行家、发明家。1900年,他来到因义和团事件而成为世界聚焦中心的中国,从香港一路北上到达北京,拍下大量的立体照片,并怀着对中国的好奇、热爱、痛恨、怜悯和

德国公使夫人日记

《德国公使夫人日记》是德国公使夫人伊丽莎白·冯·海靖在中国期间(1896年—1899年)所写的日记节选。 《德国公使夫人日记》在德国军事强占胶州湾和戊戌变法的历史大背景下,详细描写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

1904-1905,洋镜头里的日俄战争

本书源于1905年美国Underwood & Underwood公司出版的一套98张日俄战争的立体照片,多数照片都有英文的说明,编译者对其进行了整理、翻译。借这些外国摄影师的镜头再现了一百多年前,以中国东北为战场,日俄两个帝国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直击辛亥革命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直击辛亥革命》由窦坤等译著,《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直击辛亥革命》主要内容是伦敦《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报道。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莫理

帝王学的迷津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变色龙,先后效忠于清朝、中华民国、洪宪王朝、国民党、共产党,在君主与民主、专政与宪政、改革与革命之间辗转反侧,是什么造就了他一生多变,却万变不离医民救国之宗? 他是帝王学的传人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讲述了1894年,莫理循还是一个爱冒险、爱旅行的医学院毕业生。这年,他揣着向妈妈借的40英镑,一句中文也不会,从中国上海溯长江而上,穿越中国西南至缅甸,进行了为时半年的旅行。他将这次

向左走向右走

《向左走 向右走:一九四九年前后民间报人的出路抉择》内容简介:在1949年中国历史的大变局中,一度寻求“第三条道路”的民间报人,如果不愿意离开“父母之邦”,就必须在国共之间作出抉择:要么留在大陆支持共产党新政权

大变局中的民间报人与报刊

民营报刊的消失和民间报人的转变,是至今令人感慨不已的事情。本书选取徐铸成、王芸生、储安平这三位民间报人,及其所主持的《文汇报》、《夫公报》、《观察》周刊,铺排史实,索隐钩沉,感受他们在1945-1957年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