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福建教育出版社

德国孔夫子的中国日志

《德国孔夫子的中国日志:卫礼贤博士一战青岛亲历记》通过一幅幅生动、细致的画面,如被地雷掀翻在地的小个子农民、被飞机炸弹炸死的看热闹的市民、被炮弹碎片淹没的街道,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曾经发生在中国国土

航拍中国,1945

本书内容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高清复制的航拍照片,为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美国空军在中国领空维和时拍摄,涉及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旅顺、大连、通州、昌黎、唐山、秦皇岛、塘沽、即墨、胶州等地及周边。这

文化史的视野

黄兴涛先生治学最擅长的也许就是“即小见大”了。对于历史学这一门研究的科学,黄兴涛习惯于从宏大的知识背景出发探讨问题。他的学术领域主要是在清代尤其是晚清。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出发,对一个个的细节问题进行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宗教民俗卷》内容简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以中华民国为历史标志的20世纪上半叶,虽然只不过是极其短暂的一瞬,但无疑是其中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动荡和变化最为剧烈、最动人心魄的一

胡适年谱

《胡适年谱(修订本)》作者大量参考了胡适本人的著述和已刊未刊日记、信电、手稿、1949年以前的一些主要报刊和台湾出版的部分书刊,以及胡适同时代人的著述、回忆等,对原始材料进行了审慎的考订和精心的剪裁,凡是能

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

莫理循曾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中华民国政府政治顾问,从1897年至1918年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0多年,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关系密切.本书大量运用莫理循未刊档案文件及英国伦敦《泰晤士报》原文,对莫理循与清末民

德语文献中晚清的北京

本书辑译了19世纪下半叶德语外交官、记者、医生、商人、公使夫人等的十三篇北京游记,从中展现晚清时期中国北京的社会世相。他们对北京的观感,尽管感性但却真实,北京城市建设的变迁、北京市民和外国侨民的面貌、北

国家救赎

这是一本气象雄阔的人文主义大历史著作,作者文笔酣畅,见解卓越。本书回溯商鞅、王莽、王安石、张居正、光绪和邓小平的求变史实,梳理出我国源远流长的改革传统。作者以史为鉴,联系郭宝成“神木模式”的改革成败、袁

德国公使照片日记(1900-1902)

本书为德国公使穆默1900年7月至1902年7月游历中国各地所摄制的照片集。由史学家对每幅照片进行解读。内容涉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上海、天津、承德、山海关、秦皇岛、厦门、汕头、澳门、广东、香港、九江、南京、汉口等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上、下)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以中华民国为历史标志的20世纪上半叶,虽然只不过是极其短暂的一瞬,但无疑是其中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动荡和变化最为剧烈、最动人心魄的一幕。其间,新制与旧统共存,建设与破坏同行,革命

中国现代教育史

《中国现代教育史》是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重要中国教育史著作。全书内容分正篇与辅篇两部分。辅篇即附于正篇之后的《中国现代教育史年表》。而正篇主要介绍了教育宗旨、教育行政、学校系统、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

历史与思想

《历史与思想:中国现代史上的五四运动》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谈“五四运动的历史”。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进行严格的史实重建,探讨五四运动的起源与转型。第二部分是谈“五四时期的思想”。其中论及了“五

建造常识

本著以中国近代教科书为焦点,从知识建构史的视角探察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不同于传统时代的教本,教科书作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诞生物,建构起近代中国人的常识体系,打造了近代中国人的文化模型,其文化价值值得深入

中国德奥战俘营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千余名德国、奥地利战俘,在中国的俘虏收容所里,在那曾经的皇家园林、行宫之中,在东北的茫茫雪原之上,踢足球、打网球、荡秋千、玩保龄,悠然惬意地享受着贵族般的生活。他们为何来到中国?这

出走

顾准为什么会在“资本主义”会计所里的职业上升时期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什么在1950年代中期以后他会成为一个以反思、探索为志业的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