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话与创新

该书阐述了全球化冲击下的文明对话的主题,主张在全球化冲击下的各种不同形态的文明,应该排除传统的“二分”意识,采取对话的形式求得共存与发展,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作者主要以儒家精神为个案,剖析了传统文明在

爱弥儿

《爱弥儿》是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1762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法国与整个西欧,影响巨大。卢梭通过对他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表达了他从自然人性观出发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

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

《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讲述了: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马克思的神话理论时,我已经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与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密切关系,在后来研究审美幻象问题时,也始终把人类学的方法作为十分重要的理论方法

李石岑讲演集

本书收著名学者李石岑先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应各学校、团体之邀所作的十五篇讲演,涉及怀疑与信仰、哲学与人生、佛学与人生、教育与人生等哲学与生命论题,既介绍西方学说,又参以中国传统学说,从中可见作者对东西文

良知与理论

就像理性的运作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而是要受制于种种非理性的因素和意欲一样,理论也并不完全受逻辑的支配。尤其是如果良知泯灭的话,理论的拙劣便会暴露无遗。   哲学于我不是形而上学的游戏,而是对这个世界及

中国伦理学史

《中国伦理学史》是中国第一本伦理学史著作。作者先在绪论中将伦理学与修身书、伦理学史与伦理学进行区分,正文中又把中国伦理学史分为先秦创始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和宋明理学时代三个时期,对各个时期伦理学说之渊源

华夏美学(插图珍藏本)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讨论中华传统美学的专著。本书从哲学角度论述了华夏文化强调理欲交融的非酒神型特征,从内部描述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为我们从新的角度阅读中国美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中国美学乃

性命古训辨证

本书是傅斯年先生论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一部杰出著作,它将商周甲骨文、金文到先秦诸子典籍中的“性”、“命”二字逐一统计并分析,以其来源与演变论述先秦诸子的思想,最后推断宋明理学为先秦思想的承继与总结。此书从

论语译注

《论语》是我们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在国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论语》原文共20篇,11000余字。约成书于战国初年,记载了孔子很多溢满灵光的想法和愿望,语言朴实易懂,而且有些内容也极富趣味,时时让你忍俊不禁

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一辑)

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研究中心,这表示中大哲学系有长期推进中国哲学研究的计划。对于作者这个曾经在中大从事哲学教学及研究达三十年的人来说,这自然是一个可喜的信息。说句老实话,作者近年总觉得

韦伯作品集XI:古犹太教

《古犹太教》是《宗教社会学论集》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研究古犹太教都是从宗教学的角度,以文献考证来看待古犹太民族与现代基督教的关系,而韦伯则用社会学的方法重新梳理史料,把古犹太教放在西方和近东整个文化发

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

《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本探讨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书,它牵涉到众多学科。作者认为尽管一本书的内容不能够回答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全部问题,《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也只是给

印度的宗教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内容简介:这一套《韦伯作品集》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新桥译丛》中精选出来的十余种韦伯论著组成,即包括了韦伯“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以及“制度论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