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农村社会基础秩序研究的作品,人情是表达的载体,村庄社会结构是论证的视角,熟人社会是实践的场域。本书试图以农村社会的人情和人情秩序为例来探讨熟人社会的性质,所回应的问题是,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
本书选择了中国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l5个主题,即商品、留守、学校、土地、农业、粮食、食品、科学、技术、自然、灾害、慈善、援助、项目和发展研究。通过对这些主题进行现实呈现、社会文化分析、政治经济学批判、后
女性/性别研究在20世纪末成为显学,是20世纪60年代新女权运动的成果;在中国,它是80年代“妇女研究运动”的产物。本书以公开讲座为基础,上篇“新中国妇女研究”多与现实问题相关,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可见中国妇女研
《后社会学》内容简介:学术创新不仅是一个学科的生命力所在,而且也是一个教学科研机构的生命力所在。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社会学系和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同仁们就始终把学术创新作为自己努力的
郭于华主编的《清华社会学评论(第5辑)》内容涵盖:面向社会转型的民族志、转型争论两个部分,收录了包括《从社会学的想象力到民族志的洞察力》、《新古典社会学:从共产主义的终结到阶级的终结》等在内的14篇社会学
《公共性的重建·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套装共2册)》提出:启蒙以来的二元叙事(野蛮-文明、落后-先进、传统-现代、社区-社会、农村-城市,等等)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忽略了社区在社会
在全球化时代,消费主义没有边界。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一批社会理论家就关注由消费主义价值观所引发的”传统断裂、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社区解体、主体性丧失”等社会和文化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批判,提出了诸
《晚清国家与社会》主要内容:1840-1911年的晚清史,是中国历史上千古未见之大变局时代。它既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走向崩溃的时代,也是中国开始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时代。本论文集是2006年8月25-2
《农民工社会网络结构》是复杂性科学,尤其是复杂网络分析与人口、社会系统问题研究相结合的部分成果。利用深圳市实际调查数据,《农民工社会网络结构》分析了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讨论网络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结
本书作者戴维·巴勒特是英国埃塞克斯劳顿学院的讲师。《媒介社会学》是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书中,他运用了大量的调查实例、数据及图表,叙述了传播媒介研究的发展过程,并对传播媒介的作用以及社会对媒介的影响作了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第2版)》的很多研究符合“中距理论”的特征,即依据实证的数据、个案等调研成果,得出了能够涵括较宽区域、较大范围的理论观点。比如,《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第2版)》在研究农民工汇款中提出
一般的观念认为,社会民主主义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达到一个民主的“人际关系”的时代目标,作者则明确表示,在一种关于民主与社会主义之间存在必然关系的假设中,存在着民主本身的概念被断章取义的情况。通过某种含糊不清
本书以大量丰富的个案访谈资料为主要依据,以情境理性的行动者分析框架为基础,探讨了社会转型期国有企业工人的地位和利益受损后其可能的行动选择与制度环境、物质环境、资源、目标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正式制度与非正
该书本着张扬理性的精神,运用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透视了邪教组织鲜为人知的内幕,揭示了邪教组织迷惑民众的奥秘,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民众卷入邪教并非仅仅是无知,可能更多的是正当需求的追寻,是对彼岸世界的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