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延误的现代化
本书收入作者创作的随笔20余篇,其中内容包括:“柔远”与“被揉”、跪拜之争与理论自慰、“天国”的破灭等。
本书收入作者创作的随笔20余篇,其中内容包括:“柔远”与“被揉”、跪拜之争与理论自慰、“天国”的破灭等。
中西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困难的,是一个迷人又让人困惑的领域。古往今来的史家大多喜好以自身文化进行历史解释,不了解也不愿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经验,把自己的结论当做是超人类的,从而窒息了历史经验
本书是比利时著名汉学家高华士(Noel Golvers)博士研究天主教传华史的一部力作,重现了17世纪耶稣会士鲁日满(Franois de Rotagemont,S.J.1624—1676)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及生活状况。鲁日满于17世纪60年代末从比利时来到
《延安四年》(1942-1945):沈霞是茅盾先生之女,1921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5月,进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习,后进入延安大学学习。 1942年12月10日,沈霞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奔赴东北,已经怀
《姓氏·名字·称谓》内容简介:姓氏、名字、称谓,说到底就是中国人的姓名问题。“中国人的姓氏”解释了姓氏的概念、起源、使用及发展、尊卑及中国姓氏趣谈;“中国人的名字”讲述了中国人的名和字、中国人名与社会文化背
本书是“当代海外汉学名著译丛”之一。以丰富的史料,通俗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的使臣卜弥格。波兰十七世纪耶稣会教士卜尔格是欧洲汉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是第一个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的欧洲人,他向欧洲报道了有关中
阎宗临先生是世界史领域的著名前辈学者,早年留学瑞士,究心西方传教士与华交往之史事,国人治学循此途辙者殆如凤毛麟角。其所造固已出类拔萃,久为士林所推重。本书汇集了阎先生在1936年-1943年间连续发表的关于传教
方志,是记载某一地方的地理、历史、风俗、教育、物产、人物等情况的书,如县志、府志等。《中国方志学》一书,即从方志概说(方志的起源、类别、特征、定义、价值与局限、存佚及收藏情况)、方志体例、方志的发展与演
本书是一部关于德国汉学的理论专著,论述了德国汉学随着德国历史的变迁经历的不同凡响的发展历程。德国汉学发展史其实就是一幅百余年来现代德国的政治和人文科学演变的缩影图。本书适合汉学发展研究者。 德国汉学随
以儒学与基督教相结合为特征的在华耶稣会传教策略或称文化适应政策是由利玛窦开创,并由随后几代传教士继承和发展的。本书以17世纪欧洲思想文化史为背景,以耶稣会的文化适应传教策略及其发展变化为线索,重点分析了
《史学原论》是欧洲实证史学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19世纪晚期实证史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自“五四”以来,《史学原论》在中国史学界直享有极高的赞誉,英译本在国内广为流传。较完整的中译本近百年来唯有李思纯于1926年
《列宁格勒战役:历史上最惨烈的围城战》从苏联角度出发,对列宁格勒的历史、苏联防卫计划、战争爆发后苏军从一开始的力挽狂澜、经过苏德两军的攻守消长,到最后终于一举突破封锁列宁格勒的北方集团军的各次作战行动
汉代家庭与家族,ISBN:9787534720505,作者:岳庆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