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

大象出版社

中国近事报道

1696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近事报道》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国内要人的通信汇编。作为第一本亲历者的个人书信集,该书出版后在欧洲引起轰动,四年间再版五次,还被译成英、意、德文出版,后因礼仪之争此书成

古希腊罗马奴隶制

《古希腊罗马奴隶制》阐述了从荷马时代直至罗马帝国晚期的奴隶制度,展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奴隶制兴起、发展、衰落的全过程。具体到每段历史时期,作者都尽可能全面地分析奴隶的来源、数量、使用情况、社会和法律地位

希腊文明中的亚洲因素

本书是作者在爱丁堡大学吉福德讲座(Gifford Lectures)的内容。他运用了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等知识,以小亚细亚地区的考古、铭文、历史文献等证据进行论证,从小亚细亚的神话、神的崇拜、法律、婚姻、习俗、语言

希腊化时代的科学与文化

《希腊化时代的科学与文化》是乔治·萨顿的《科学史》的第2卷,也是萨顿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著作。 这卷著作的主题是希腊化时期的科学和文化,萨顿把他讨论的范围限定为,始于亚历山大大帝去世的那一年,终于罗马

罗马与中国

《罗马与中国:历史事件的关系研究》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J.梯加特的部代表作,出版于1939年。这部书突破传统的史学研究观念,提出并使用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即:针对历史上某一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将与之

中国近事

莱布尼茨是17-18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之一,在其学术生涯中对中国的关注与热情始终是他学术思想的重要方面。以与入华传教士的通信、辗转惧的资料和自己的研究为基础,莱布尼茨旨在引导欧洲学者走近中国,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

中文版序 法文版前言 1.耶稣会传教士东京修会会长勒鲁瓦耶神父致他的兄弟勒鲁瓦耶・德・阿尔西斯的信(1700年6月10日于东京)东京王国的禁教情况――在义安和布政隐蔽的传教活动 2.东京修会会长勒鲁瓦耶神父的第二封信

新史学(第4辑)

二战以后的西方史学界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一是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史学”(又称“社会史”)挑战了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社会史逐渐取代了政治史,从而成为史学研究的主流。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学流派有:法国

中外交流史事考述

蔡鸿生《中外交流史事考述》序 上编 唐代九姓胡的贡表和贡品 唐代九姓胡礼俗丛考 唐代九姓胡崇“七”礼俗及其源流考辨 唐代“黄坑”辨 毕国史钩沉 唐代社会的穆姓胡客 突厥奉佛史事辨析 突厥年代学中的十二生肖 突厥事火

流亡

《流亡-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学生口述》以丰富而错综复杂的史实和当事人的深刻反思再现了那一段撕心裂肺的往事,真实地展示了抗战流亡的生动历史,反映了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社会状况和青年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与追求。这是

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宗 Ⅱ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你最愿意回到哪个朝代生活呢? 对此,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答案确实有点出人意外——“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无独有偶,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在谈到宋代时也不禁由衷地感叹:

欧洲文明的经济与社会基础

“大象学术译丛”系列丛书《欧洲文明的经济与社会基础(套装上、下册,共2册)》作者通过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和材料,反驳了传统的中世纪初期日耳曼与罗马之间关系的史学理论,重新揭示了罗马与日耳曼这两个向来被认为彼

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

《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是丹麦汉学家龙伯格先生所著,是目前西方学术界关于马若瑟Joseph de Premare,1666-1736研究最有影响的一部作品。作者依据大量的原始文献给我们提供了有关马若的丰富材料,使得马若瑟

灵与肉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本书讲述了1650-1785年天主教在山东传播的过程中,信仰与欲望、意志力与人性弱点爆发冲突所引起的一系列故事,揭示了17、18世纪中国地方信徒与欧洲传教士之间的复杂关系。

中国新史

加伯利埃·麦哲伦,汉名安文思,系葡萄牙籍入华传教士。他于1648年到达北京,一住29年。本书由他以葡文写成,原名《中国的十二特点》,是西方早期汉学的奠基作之一。全书共分21章,记述了中国的历史与明末清初时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