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大学改革之道

大学改革为何如此难以取得成功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许在于大学改革本身涉及了某种内在的困境,而任何大学改革如果不能充分认识这一困境,找到相应的出路,就难以达到预想的目标。教育之所以可能,在于传统的存在

解读《沟通行动论》

《解读〈沟通行动论〉》:社会与文化丛书。《解读〈沟通行动论〉》收录了10位作者的文章。《解读〈沟通行动论〉》所有的文章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方面,解读了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论》。

中医学和形而上学

本书说明中医是一种哲学——广义的形而上学(即探究宇宙根本原理),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治疗实践的角度出发,说明人体系统的确有形而上学的存在;第二部分,从理论上论证了人体系统的确是一个有机的有序程度挺

欠改革的中国大学

《欠改革的中国大学——一位哲学学者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是一部有关大学教育的思考文集,集中了作者多年来从哲学和教育学角度对大学教育的思考和建议。既有犀利的批评,又有具体积极的建设。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是教育

人性之窗

《人性之窗》内容涵盖了人类学所有分支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与此同时也探讨了当前的问题与方法。第一章中介绍了人类学由四门分支学科组成,并且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个维度,是探讨特定时空中人类生物与文化多

卡尔·施米特/恩斯特·云格尔书信集(1930年—1983年)

施米特和云格尔1930年在柏林相识,二人是作家又以律师出名,成为当时的思想先驱。他们以精彩的文笔分析现状,产生了巨大影响。云格尔的语言别具一格,施米特先赞成魏玛体制后又倒向纳粹,成为第三帝国的桂冠法学家。

心灵考古

《心灵考古》分为两个部分:“时代影象”和“精神守望”,二者指向不同。“时代影象”的主题是时代,是新中国人集体意识中精神状态的自然呈现:万般无奈中,也有朝向希望的曙光。“精神守望”的主题是个人,是个人独立意志的

认知科学与现代认识论研究

本书对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概括,作深入的哲学思考,以充实现有认识论,使其具现代特征。该书利用认知心理学在实证研究基础上获得的关于知识的“表征” 与“表达” 的理论成果,较为合理地解说表象表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数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本书就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用数学方法系统表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内容。本书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创新: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数学理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引入生

因明论稿

因明源于印度,传于中国,流布世界,中国是因明的第二故乡,因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明融逻辑学、知识论、论辩学三位于一体,故因明是世界三大逻辑起源之一,其知识论又成为当代哲学、

当代知识论中的认知分歧问题

《当代知识论中的认知分歧问题》的目的是通过“分析的知识论”方法的具体运用,尝试对认知分歧问题做一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的说来,本书以“认知分歧的模型”为起点,以“应对认知分歧何以可能?”这一问题为核心,论述了认

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

本书主要在晚明思想裂变的大背景下,讨论西学的传入与晚明学者的回应。作者认为,明代在王阳明以后心学流弊丛生,佛门衰颓,思想界呈“裂变”态势,如何落实道德实践成为一个最重要的难题。以晚明的这种现实问题为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