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

作者简介:
张国庆,男,1956年10月生,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学科领域:行政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公共政策分析、当代中国政府改革与管理等;教学:先后开设当代中国政府管理、行政管理学、组织与管理、公共政策分析、行政领导、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 著述:《行政管理学概论》(主编)、《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主编)、《行政管理中的组织、人事与决策》等,在《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政治学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学术交流:先后在美国、韩国、中国香港等地的有关大学作学术访问;科研: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企业有关研究项目。
内容简介:
《公共政策分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代公共政策分析领域基本、主要的概念、范畴、原理和分析方法,比较客观、公正地评析了国内外代表性人物及其标志性成果,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公共政策事件和现象,融汇了众多名家的不同观点,反映了当代公共政策分析领域的重要研究动态和新的发展趋势。《公共政策分析》的分析层层深入,逻辑性强,论证严谨,并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适合各类大专院校公共(行政)管理、政治学等相关专业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培训机构作为基本教材使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公共政策界说� 一、 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分析 二、 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系络 三、 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研究范畴 四、 公共政策分析与知识� 五、 公共政策分析与理论 六、 公共政策分析与超觉理性 第二节 现代公共政策的发展特征� 一、 公共政策问题复杂化� 二、 公共政策主体多元化� 三、 公共政策范围扩大化� 四、 公共政策理论和方法丰富化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 一、 价值与价值标准� 二、 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点与公众利益� 三、 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标准��� 四、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途径� 五、 理性主义、价值中立及其修正 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理论重构�� 一、 现代公共政策的困境� 二、 反思价值基点�� 三、 构建综合哲学基础和本体理论� 四、 (开创现实主义研究方法和宏观公共政策分析 五、 有效改进元政策和政策制定系统�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范式与研究范畴�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研究范式� 一、 范式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范式 二、 公共政策分析的西方研究范式 三、 公共政策分析的中国研究范式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研究范畴�� 一、 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概念� 二、 公共政策的基本类别� 三、 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 四、 公共政策的社会效果� 第三节 公共政策研究范畴的扩展 一、 全球化与公共政策研究范畴� 二、 行政改革与公共政策研究范畴� 三、 公共政策的发展趋势� 案例2-1 科尔曼报告书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制度环境与公共信息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制度环境 一、 公共政策的系统构成� 二、 制度环境与公共政策� 三、 制度环境与公共政策的质量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公共信息 一、 公共信息与公共政策� 二、 公共政策与信息资源� 三、 公共政策与信息处理� 四、 公共政策与信息整合� 第三节 公共政策与制度创新� 一、 公共政策与制度创新� 二、 信息化与制度创新 三、 公共信息、公共政策与制度创新� 案例3-1 北京动物园“迁”动人心� � 第四章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权力� 第一节 公共政策主体的概念� 一、 公共政策主体的含义 二、 公共政策主体的分类 第二节 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 一、 立法机关� 二、 行政机关� 三、 政治领袖� 四、 官僚集团与公务员 五、 司法机关��� 六、 政党 七、 智囊团 八、 利益集团 九、 大众传媒 十、 公民与选民 第三节 公共政策主体的权力� 一、 公共政策主体的权力分布与序列 二、 政策主体通过公共政策实现对目标群体的权力�� 第四节 公共政策主体的功能� 一、 政策制定 二、 政策执行 三、 政策监控 四、 政策评估 案例4-1 公共政策主体的多元化趋向――城市社区在危机事件中的作用视角 第五章 公共政策的客体与利益� 第一节 公共政策客体的概念� 一、 公共政策客体的含义� 二、 公共政策客体的范围与类型 三、 公共政策客体的构成� 第二节 目标群体的利益� 一、 目标群体的利益偏好� 二、 影响目标群体利益的要素 三、 利益的冲突与协调�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基本系统 一、 公共政策主客体的互动� 二、 公共政策环境� 三、 公共政策基本系统的优化 案例5-1 “面子工程”为何栽了面子 第六章 公共政策的问题与议程�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概观� 一、 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问题”� 二、 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性� 三、 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 第二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 一、 确认政策问题的主体及其交互作用� 二、 政策问题确认的条件� 三、 确认政策问题的角度、过程及方法� 第三节 公共政策议程� 一、 公共政策议程概述� 二、 公共政策议程的启动与议决 三、 公共政策议程确立的条件、途径和模式� 案例6-1 “炸楼是民意所向” 第七章 公共政策制定与合法化� 第一节 公共政策制定概观 一、 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问题 二、 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环节或阶段� 三、 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 第二节 公共政策制定的动态过程 一、 确定政策目标� 二、 设计政策方案� 三、 评估、论证政策方案 四、 抉择政策方案� 第三节 公共政策合法化 一、 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二、 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层次� 三、 公共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案例7-1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方案设计与论证抉择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执行与有效性� 第一节 公共政策执行概述� 一、 政策执行与政策运行� 二、 政策执行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三、 政策执行的原则� 四、 公共政策执行模型 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与方式� 一、 政策执行的一般过程� 二、 政策执行的两个层次: 自由裁量与象征层面� 三、 政策执行的方式� 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与适用主体� 一、 政策执行适用主体� 二、 政策适用主体的心理与行为 三、 政策执行中的沟通与协调� 第四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一、 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 二、 政策有效执行应具备的条件� 三、 改善公共政策执行�� 案例8-1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政策执行困难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失效与误区� 第一节 公共政策失效概述�� 一、 公共政策失效的含义� 二、 公共政策失效的分类� 三、 公共政策失效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公共政策失效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一、 公共政策失效的原因� 二、 公共政策失效的对策� 第三节 公共政策误区�� 一、 公共政策误区的分析模型� 二、 公共政策误区的表现形式� 三、 走出公共政策误区�� 案例9-1 武汉“麻木” 第十章 公共政策与危机管理� 第一节 公共危机与公共政策� 一、 公共危机的含义与特点� 二、 危机的生命周期� 三、 危机与公共政策� 第二节 公共危机中的政策困境 一、 公共危机、社会公众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 二、 危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促进� 三、 危机中的政策困境� 第三节 政策能力的提升与政策创新� 一、 政策制定过程的改进� 二、 危机决策方式的变革� 三、 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 案例10-1 北京: 历尽劫波斗SARS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一)�� 第一节 公共政策模型� 一、 政策模型的含义� 二、 政策模型的种类和作用 第二节 政策决策方法模型� 一、 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 二、 渐进决策模型� 三、 决策模型的改进 � 第三节 反映政策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一、 制度模型� 二、 集团模型� 三、 精英模型� 四、 政治系统模型� 案例11-1 渐进主义的险境――FDA的保守主义�(1960―2000年)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二) 第一节 制度分析� 一、 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 二、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三、 制度的变迁、创新及路径选择� 第二节 系统分析� 一、 政策网络间的关联与捆绑� 二、 系统分析的要素、内容及问题 三、 系统分析中的政策模拟�� 第三节 价值分析� 一、 多元价值的廓清与考量� 二、 价值间的对抗与互补� 三、 价值的认同与表达� 第四节 质量分析� 一、 政策可行性� 二、 政策的执行效率 三、 政策的信度与效度 第十三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三) � 第一节 德尔斐分析� 一、 德尔斐分析的特点� 二、 德尔斐分析的应用程式 三、 统计结果检验� 第二节 一般预测分析 一、 主观概率预测� 二、 超觉理性预测� 三、 模型预测� 第三节 回归分析� 一、 简单线性回归与多元线性回归� 二、 回归方程的计算� 三、 统计显著性检验� 第四节 模糊分析� 一、 关于模糊集合� 二、 模糊集合的若干运算 三、 模糊理论的应用� 第五节 成本收益分析� 一、 成本收益的量化测算� 二、 贴现与净现值� 三、 成本收益率与内部收益率�� 第十四章 公共政策的监控与调整� 第一节 公共政策监控概述� 一、 政策运行、政策效果与政策监控� 二、 公共政策监控的一般含义� 三、 公共政策监控的特殊含义� 四、 公共政策监控的主体与客体 第二节 公共政策监控机制及其分析模型� 一、 立法机关� 二、 行政机关� 三、 司法机关 四、 政党� 五、 公民� 六、 利益集团� 七、 大众传媒� 八、 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分析模型� 第三节 公共政策调整� 一、 公共政策调整中的变与不变� 二、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 三、 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 四、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 案例14-1 中国城镇住房政策调整 第十五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终结 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估及其理论发展� 一、 公共政策评估的历史与缘起� 二、 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 三、 公共政策评估的意义 四、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与理论架构� 一、 公共政策影响的6个层面�� 二、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架构� 第三节 公共政策评估主体� 一、 评估过程的参与者� 二、 政府机关从事政策评估不力的原因� 三、 学者从事政策评估工作可能引起的问题 第四节 公共政策终结概述� 一、 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 二、 公共政策终结的内容� 三、 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 第五节 公共政策终结的力场分析与策略� 一、 公共政策终结的倡导者� 二、 公共政策终结的反对态度 三、 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 案例15-1 强制性收容遣送政策及其终结 主要参考书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