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

二十二堂国学课

二十二堂国学课

作者: 周桂钿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0-5

价格: 32.00元

ISBN: 9787505727090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周桂钿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客座教授,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1991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 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国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十多种,合著几种:《王充哲学思想新探》(1984)《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1988)《董学探微》(1989)(中国传统哲学)(1990,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并被韩国翻译出版。)《虚实之辨》(1994)《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1998,合著,获第七于“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秦汉思想史》(2000)《中国传统政治哲学》(2001,合著,主编,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成果)。

内容简介:

博大精深的国学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存亡的根本。整理、发掘国学之精华,继承、弘扬其优秀传统,有助于推动我国现代学术之发展,是当今每一位炎黄子孙应尽的光荣义务,意义极为重大。 本书即是一本很好的帮助您认识国学、了解国学的入门书。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周桂钿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本书由作者讲授国学时所备讲义之精华整理而成,浓缩了作者几十年学问人生的精华与积淀。其文究国学之根柢,贯其枝叶:首先阐明何为“国学”,接着从儒学的产生和发展、义理之学、诸子百家之学和国学与当代社会等方面加以详细考察,疏证剖析、详尽窍实,博于搜采、深于考证、审辩通微,集众说之长。可谓国学大师谈国学之经典版本,为现今不可多得国学读本。

目录:

第一讲 国学与“国学热” 一 文化、学术、国学 6 二 什么是国学 9 三 国学是怎么形成的 10 四 国学有哪些特点 14 五 国学有什么用途 8 六 关于“国学热”议论的一系列疑惑 17 七 国学不能归结为王权 22 第二讲 儒学不是“游魂” 31 一 儒学的产生与发展 31 二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33 第三讲 儒学精神与当代社会 185 一 国学的批判 185 二 忠孝的辨正 185 三 义利观与市场经济 186 四 和而不同与世界动乱 188 五 仁民爱物与保护环境 189 第四讲 对“孔子热”的冷思考 24 一 怎么看孔子? 24 二 儒家重要遗址与孔子标准像 27 三 如何看待影屏《孔子》 29 第五讲 儒家之外 41 一 道家 41 二 墨家 42 三 法家 42 四 阴阳家 44 五 医家 45 六 商家 47 七 轻重家 49 八 兵家 56 九 名家 58 十 农家 61 第六讲 天人之际 一 天人之际 61 二 天人合一 68 三 人定胜天 76 第七讲 古今之变80 一 食足知礼,先富后教 81 二 损益因革,变古易常 82 三 势非圣意,理在民心 85 第八讲 是与非 128 一 墨家的三表说 129 二 庄子的是非观 129 三 韩非的参验论 130 四 《淮南鸿烈》是非无定论 131 五 王充的效验论 132 六 当代的是非观 133 第九讲 真与假 134 一 真理问题 134 二 实践检验问题 136 三 唯实求真 138 四 求真难在何处 140 五 贤才难得 145 第十讲 知与行 146 一 欲速则不达 146 二 小利不能贪 147 三 起点要低 148 四 怀大义,识大体 149 五 志当存高远 149 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50 第十一讲 人性善与恶 96 一 孟子的性善论 96 二 荀子的性恶论 97 三 性论的融合与批判 99 四 性三品说 100 五 性二元论 100 第十二讲 仁者爱人 102 一 从爱亲到爱人 102 二 从爱人到仁政 103 三 从仁政到绥远 104 第十三讲 义利之辨 105 一 义利的本义 105 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06 三 功贤于耕织 108 四 义者宜也 109 第十四章 人要有正气 157 一 富贵不能淫 157 二 贫贱不能移 158 三 威武不能屈 159 第十五讲 和与同 118 一 “和”与“同” 118 二 人际关系 118 三 国际关系 120 四 人与自然 121 五 和谐与竞争 123 六 “优胜劣汰”与“和而不同” 124 第十六讲 治与乱 86 一 治国之道,唯力不足 86 二 乱世无义,争于气力 87 三 秦亡教训,历史总结 87 四 正义必胜与“胜者为王” 89 第十七讲 民本与任贤 90 一 以民为本 151 二 任贤之力 92 第十八讲 王道与霸道 111 一 “大德”与“小惠” 111 二 以德治国 113 三 以德服人 115 第十九讲 大同理想 160 一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160 二 聚和堂试验 161 三 康有为的《大同书》 162 第二十讲 当代儒学与中国政治 190 一 儒学不是一阵风 191 二 儒学就像一江水 192 三 儒学滋润政治神经 195 第二十一讲 中国传统科学 164 一 科学是什么 164 二 中国有没有科学 166 三 中学数理化课本上为什么没有中国人的名字 170 四 医学、西医与中医 171 第二十二讲 中国的四大创新 177 一 物质文明的创新 178 二 文明制度的创新 180 三 理论的创新 181 四 科技的创新 183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暂无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