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作者简介:
蓝劲松 又名基湘。 1966年12月生于江西省 万载县,客籍人。1997 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专 业:高等教育学),同 年到北京清华大学教育 研究所工作。研究领域 涉及高等教育与管理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行 动哲学等。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人才市场的状况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本书作者对高等教育与人 才市场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全书分为六章。第一 章提出了问题,介绍了研究方法,给出了一些基本概念。第二三章理论部分阐 述了人才市场的本质特征,介绍了我国人才市场的形成、发展和现状,市场结 构,运行机制,并研究了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的关系。第四五章通过实例分析 了高校学生和高校教师在人才市场中的现状。第六章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变革 提出了某些设想和见解。 本书适用于高等学校师生、教育管理和研究人员阅读和参考,可作为教 育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对从事管理学、哲学、社会学工作的人员也有参 考价值。
目录:
目录 序 第一章 导论:问题、方法与概念说明 一、问题的提出 (一)从问题到选题 1.问题:它的定义与类别 2.科研选题四原则 (二)本研究选题及思路的形成 1.人才市场对高等教育的作用:简要 的理论分析 2.人才市场对高等教育的作用:已有 的实证依据 (三)本研究的总体设计 二、研究方法 (一)对高教研究方法的反思 1.从通常所谓的科学与科学方法说起 2.对科学研究方法扩大使用的批评及 我们要走的路 (二)哲学科学化与科学哲学化――高等教育 研究的一条思路 1.哲学科学化:概念界定与举例说明 2.科学哲学化:反向角度 三、若干概念及相关理论的说明 (一)人:批评与更新 1.一个常见的简单模式 2.寻求复杂性:一个人学的分析构架 (二)高等教育面临的社会:社会金字塔假设 四、基本结论 第二章 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本体论:理论探讨(I) 一、引言 二、人才市场发展历程的描述与说明 (一)人才市场的发展历史 1.萌芽阶段(1978年―1983年) 2.活跃阶段(1983年―1988年) 3.平稳发展阶段(1988年―1992年) 4.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阶段 (1992年至今) (二)人才市场的现状:上海和天津 两市的情况 1.上海人才市场的现状 2.天津人才市场的现状 三、人才市场的本质与特征探讨 (一)人才市场的客观基础:人才与市场 (二)人才市场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人才市场的本质及其核心特征 1.理性选择 2.互惠互利 3.分散化决策 4.跨区域流动 四、人才市场的结构分析 (一)两个案例:深圳与上海人才市场的 内部组成 1.深圳人才市场的结构 2.中国上海人才市场的组成 (二)人才市场的基本结构 五、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本体论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历史的比较 (二)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本质的调和与 冲突 六、基本结论 第三章 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的运行和调控: 理论探讨(Ⅱ) 一、引言 二、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进展 (二)人才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状况 (三)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初步的总结 1.价格机制 2.竞争机制 3.供求机制 三、人才市场失灵与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 (一)人才市场失灵――人才市场宏观调控的 必然性 1.人才市场缺损 2.人才市场失灵 3.人才市场的总量平衡 (二)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 1.政府对人才市场进行宏观 调控的目的 2.政府对人才市场宏观调控的原则 3.政府对人才市场宏观调控的范围 四、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运行、调控的关系 (一)高等学校与人才市场的关系 1.高等学校与人才市场运行的关系 2.高等学校与人才市场宏观调控 的关系 (二)高校教师与人才市场的关系 (三)高校学生与人才市场的关系 五、基本结论 第四章 高校学生与人才市场:实证分析(I) 一、引言 (一)高校学生就业与人才市场关系的 研究状况 (二)高校学生学习、课余生活与人才市场 关系的研究状况 二、高校学生与人才市场:研究方法、结果 及其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1.就业:一个高校学生关注的问题 2.高校学生对求职前景预期的 性别差异 3.高校学生职业选择的标准 4.不同专业高校学生对改革的适应性 及其对求职前景、就业指导的态度 5.高校学生对学术级别的期望 6.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其就业 预期的影响 7.能力本位:现实与期望 8.高校学生求职渠道的差异 9.就业指导的最佳方式――就业单位 情况介绍与求职训练 三、进一步的讨论 1.求职标准 2.求职的影响因素 3.学位与能力 4.学习与生活 5.能力差异 6.求职渠道与方法 7.本研究的不足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五章 高校教师与人才市场:实证分析(Ⅱ) 一、引言 二、高校教师与人才市场:研究方法、 结果及其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1.高教改革的适应性:一般教师与 高校管理者的比较 2.高校教师的职业稳定性类型与比较 3.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稳定性的 原因分析(Ⅰ) 4.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稳定性的 原因分析(Ⅱ) 5.高校教师的工作、生活与就业行为 6.能力本位:高校教师的基本情况 7.高校教师对学生毕业留校的态度 三、命题与讨论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后论:高等教育系统变革与人才市场 一、引言 二、高校培养目标的变革与人才市场 (一)人才市场对高校培养目标变革的 现实要求 (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设计 1.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种种构想 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探索性调查 (三)人才市场条件下高等学校培养 目标变革的动向 三、高校专业设置的变革与人才市场 (一)人才市场反映的专业供求状况 1.北京大学不同专业招生、就业情况 2.全国不同科类高校的专业供求状况 (二)《美国名人录》部分“名人”看好的 专业领域 (三)人才市场条件下高校专业设置的变革 原则:人才市场基础性调节与政府宏观 调控的结合 四、高校课程变革与人才市场 (一)人才市场条件下高校课程设计 的通常做法 1.课程设计中的“以变应变”策略 2.课程设计中的“以不变应万变”策略 (二)人才市场中高校课程变革的 一条思路:维度的观点 五、高校教学方法的变革与人才市场 六、基本结论 附录1 本书图表索引 附录2 冲突与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等 教育关系的若干问题(文献综述) (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二)关于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一些提法 本书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