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

思考与批评

思考与批评

作者: 徐忠明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10

价格: 20.00元

ISBN: 9787503631559

页数: 323 页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基本情况 徐忠明,男,1960年12月生,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 1980-1984年,法学学士(华东政法学院) 1986-1989年,法学硕士(中山大学) 2000—2002年,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 兼职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 儒学与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检察院人民监督员 研究领域 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文化。 讲授课程 本 科 生 中国法制史 硕士研究生 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比较法律文化 博士研究生 法律文化导论、新法律文化史研究专题 著作 1. 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中国法律精神(与任强合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 案件、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 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 法学与文学之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论文 1. 类型研究与思想逻辑:解读儒家礼法思想,《中外法学》2007年第3期 2. 清代绅士眼中的上海地方司法活动,《现代法学》2007年第3期 3. 清代诉讼风气的实证分析与文化解释(与杜金合作),《清华法学》2007年创刊号 4. 清代中国司法裁判的形式化与实质化,《政法论坛》2007年第2期 5. 雅俗之间:清代竹枝词的法律文化解读,《法律科学》2007年第1期 6. 提倡经典阅读(卷首语),《律师文摘》2007年第1期 7. 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可能前景:超越西方与回归本土?《政法论坛》2006年1期 8. 杨乃武冤案的平反背后:经济、文化、社会资本的考察(与杜金合作),《法商研究》2006年3期 9. 也说中国法律的理想图景,《政法论坛》2006年4期 10. 娱乐与讽刺:明清时期民间法律意识的另类叙事,《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5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3期转载) 11. 古典中国的死刑:一个思想史与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法学》2006年3期 12. 清代司法官员的知识结构(与杜金合作),《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5期 13. 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与诉讼心态,《中国法学》2006年6期 14.虚构与真实:明清时期司法档案的修辞策略,《法学家》2005年第5期 15.从“灋”看中国司法的兴起及理念,《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6.明清刑事诉讼“依法判决”之辨正,《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17.“办成”疑案:对春阿氏杀夫案的新文化史分析,《中外法学》2005年第3期 18.如何思考中国法律传统的现代意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9.诉讼和伸冤中的中国传统民间法律意识,《想象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0.包公:清官之象征与法律之神明,《中山大学法律评论》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1.明清诉讼:官方的态度与民间的策略,《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0期A版 22.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几点省思,《中国法史学精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3.从类型角度谈中国法律史叙述:一个导论,《法史思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4.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学术研究》2004年第10期 25.如何思考中国传统法制的现代意义,《中西法律传统》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权利与伸冤:传统中国诉讼意识的解释,《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5期转载) 27.讼师的眼睛,《清华法治论衡》第4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 论中国古代刑事审判传统,《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 29. 小事闹大与大事化小:解读一份清代民事调解的法庭笔录,《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6期 30. 解读包公的吏治思想与法律思想,《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号 31. 法律的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下),《中西法律传统》第3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 关于中国古代“民法”问题:借题发挥,《<崇德会典>、<户部则例>及其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3. 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清官司法,《法制日报》2003.5.22-29“理论专刊”连载 34. 关于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研究的省思,《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 35. 从类型角度谈中国法律史的叙述模式,《法商研究》2003年第3期 36. 开拓与创新:《求索集——张晋藩先生与中国法制史学》读后,《<崇德会典>、<户部则例>及其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7. 解读包公故事中的罪与罚,《现代法学》2002年第3期 38. 解读历史叙事的包公断狱故事,《政法论坛》2002年第4期 39. 法律的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上),《中西法律传统》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法律现代化,《湘江法苑》2001年第4期 41. “信诚”理念:法律与道德的基础,《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 42. 从西方民法看中国古代“民法”问题,何勤华主编《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3. 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省思,《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 44. 制作中国法律史:正史、档案与文学,《学术研究》2001年第6期 45. 清代民事审判与“第三领域”及其他,《法律史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 46. 法制现代化的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解释,《法制现代化研究》2000年第6卷 47. 礼法的话语与实践:水浒与女性,《中山大学法律评论》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8.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特点,《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2期 49. 从话本《错斩崔宁》看中国古代司法,《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 50. 皇权与清代司法运作的个案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51. 中国法制改革认知取向的考述与评析,《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52. 解读本土资源与中国法治建设,《中外法学》2000年第2期 53.浅谈中国古代的腐败与廉政,《法学》1999年第4期 54.“刑治主义”与中国古代法律观念,《比较法研究》1999年1期 55.晚清法制改革引出的两点思考,《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4期转载) 56.中华法系研究的再思,《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春季号 57.武松:好汉还是强盗?《中山大学法律评论》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8.晚清法制改革的逻辑与意义,《法律史论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9.中国百年变法运动的两种话语,《法商研究》1999年《法制变革与教育》专号 60.关于唐代法律体系研究的述评及其他,《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 6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清官司法,《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62.国家与社会:汉代“独尊儒术”及其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63.“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法律观念,《法律史论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4.“刑治主义”与中国古代法律观念,《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3-4期合刊 65.“礼治主义”与中国古代法律观念,《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春季号 66.辨异与解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类型研究及其局限,《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秋季号 67.《金瓶梅》反映的明代经济法制释论,《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秋季卷 68.从清代习惯法看社会与国家的互动关系,《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春季号 69.通过西方思考:法律与经济的相互解释,《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秋季号 70.古希腊法律文化视野中的《安提戈涅》,《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71.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目标与途径,《现代法学》1997年第4期 72.开拓与创新——《求索集》读后,《中国法学》1997年第6期 73.关于外国法制研究的几点思考(与任强合作), 《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增刊 74.《金瓶梅》“公案”与明代刑事诉讼制度初探,《比较法研究》1996年第1期 75.法律的经济分析与经济的法律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76.包公杂剧与元代法律文化的初步研究,《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年秋季号和1997年春季号连载 77.“仵作”源流考证,《政法学刊》1996年第2期 78.西方市场法制的成因探源,《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年第1期 79.《窦娥冤》与元代法制的若干问题试析,《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增刊 80.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81.与《罗马法与中国古代契约法》一文作者商榷,《法律科学》1996年第3期 82.《活地狱》与晚清州县司法研究,《比较法研究》1995年第3期 83.西方市民社会与现代法制建设及启示,《政法学刊》1995年第3期 84.皋陶与“法”考论,《政法学刊》1995年第1期 85.从比较法律文化看法律移植,《学术研究》1995年第6期 86.《史记·循吏传》随想,《中外法学》1994年第2期 87.从《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看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的特点,《历史大观园》1994年第9期 88.武松命案与宋代刑事诉讼制度浅谈,《历史大观园》1994年第11期 89.从薛蟠打死张三命案看清代刑事诉讼制度,《法学文集》(4),中山大学学报丛书1992年号 90.中国古代成文法公布考论,《法学文集》(3),中山大学学报丛书1991年号。 获奖 1.2007年,论文《权利与伸冤:传统中国诉讼意识的解释》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2.2005年,著作《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获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3.2001年,论文《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几点省思》获中国法律史学会2000年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4.1999年,论文《晚清法制改革引出的两点思考》获中国法律史学会1998年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5.1998年,论文《关于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及其成败原因的思考》获中国法律史学会1997年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6.1997年,论文《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清官司法》获中国法律史学会优秀论文奖 7.2006年,中山大学文科优秀中青年学者桐山奖 8.2000年,中山大学蔡冠深奖教金奖 9.2000年,广东省二十年法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主持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项目“传统中国民间法律意识的文化解释”,2006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子项目“中西司法文化比较研究”,2001。

内容简介:

本书的学术评论具有专家的深度,显示了把握受评对象思考与学术背景的才能,并且寓创造于鉴赏之中。通过这些评论,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被评者,而且也能够看到评论者自己的思想境界与学术追求。 学术评论是基于理解的同情而对学术的一种反思:一种批评,它本身就是一种学术,一种学术之学术。法学的幼稚,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没有严肃而科学的学术评论。因此,学术评论的成长恰恰是法学成熟的标志。本书可以视为这种标志之一。 学术评论往往是学者之间进行对话的重要方式和渠道,然而,其重要的困难之一就是评论者能否在明了被评论者原意的基础之上展开评释,否则便可能出现偏执,致使对话不成,且可能形成学术沟壑。忠明学兄的书评在克服这种困难方面作了努力,且效果突出。对其书评,可以八个字概括之,即:忠于原本,明于辩理。 引进西方的学说,好比打开窗户,而展开地盘里面的批评,则如同打扫地上的灰尘。开窗户固然不容易,但只要用力,最终可以打开。扫地就要难得多,因为在地上有不少先辈前贤留下的杂尘,有时候是不让扫,有时候是舍不得扫。不过,我已经看见有人拿起了扫帚。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暂无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