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

看见与被看

看见与被看

作者: [法]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6

价格: 32.00

ISBN: 9787535672407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1953年生于法国圣艾蒂安(SaintEtienne),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École des Haute études enSciences Sociales,EHESS) Louis Marin教授的辅导下拿到博士学位, 并于1985年起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任教并持续至今。他的代表著作包括《在图像面前》(Devant l'image, 1990)、《幸存的影像》(L'image survivante,2002)和《歇斯底里症的发明》(L'invention de l'hystérie,2012)等。迪迪-于贝尔曼的策展实践也是他整体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997年法国蓬皮杜中心与DidierSemin共同策划《印记》(L’Empreinte)、2001年法国弗雷努瓦国家当代艺术工作室策划《一地寓言》(Fables du lieu)、2010年西班牙马德里索菲亚皇后美术馆策划《阿特拉斯:如何肩负世界》(Atlas:How to Carry the World on One’s Back)、2015年在OCAT研究中心的《记忆的灼痛》等重要展览。

内容简介:

我们眼中所见之物的价值,甚至生命,依赖于与我们有观的东西。此话如果当真,那么我们对此命题下的审美、认识乃至伦理条件作何感想?这就是本书——一个关于视觉经验的哲学寓言,试图展开的主题。 在书中我们见到了两个象征性形象,其对立构成了一对不死不休的两难选题。一边是信仰视角的人,他多少把《圣经》中关于耶稣空墓的言语转化成自己的话语:“他看见了,就信了。”另一边是同语反复视角之人,自以为是地给自己的眼光作一个断然封闭的担保,似乎一切均一目了然,近乎自欺欺人:“你所看见的就是你见到的东西”,画家法兰克•斯特拉在二十世纪60年代就说过此话,为了替一种名叫“极少主义”的审美态度辩护。 然而,这个始终徘徊在我们看待一般的可视世界和特殊的艺术世界的习惯方式中的两难选题,不过是一个假两难选题。它需要被超越,被辩证地扬弃。那么怎样才能看而不信呢?怎样才能一直看到里边而又不止步于对所见的确信? 借助乔伊斯和卡夫卡的两个文学寓言,对照一个雕塑品所提供的最简单的图像,以上问题的答案在摸索中形成。一个立方体,一个雕塑家托尼•史密斯的大黑立方体渐渐显示出它的魅力、它令人生忧的怪异性、它的张力。看着它,就是重新审视形式与在场,模拟人形与几何抽象的关系;就是更好地理解实体与空洞的辩证,更好地理解眼前这让我们对它保持尊重的悖反距离。 可是,为了达到这一步,我们必须先建立一个更加精细的“辩证图像”观,重新审视光晕观念——此观念取自本雅明,才能更明白为什么我们见到的东西总在那里边看着我们。这一切的目的便是:建立一个形式的人类学和一个图像的元心理学。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5-11 01:45:47
云间悦发表
本书哲思深刻,对视觉经验的探讨发人深省。迪迪-于贝尔曼巧妙地运用双重视角,阐述了信仰与怀疑的辩证关系,让人对观看和被看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思考。
2024-05-11 01:45:47
墨语流觞发表
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和犀利的洞察力,带领读者踏上了一场视觉哲学之旅。从宗教视角到极简主义,从文学寓言到雕塑艺术,本书展现了一个丰富多样的视觉世界,挑战着我们对观看的传统认知。
2024-05-11 01:45:47
书香倾城发表
这是一本学术含量极高的著作,却以浅显易懂的方式阐述了深奥的视觉理论。作者的论证严谨而透彻,引经据典,令人信服。这本书让我对艺术和哲学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024-05-11 01:45:47
青灯古卷发表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视觉盛宴!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形形色色的图像,从雕塑到绘画,从摄影到电影。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拓宽了视野,对艺术有了更敏锐的鉴赏力。
2024-05-11 01:45:47
书虫飞舞发表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琢磨的书。作者的文笔优美流畅,但思想却深邃而富有挑战性。他通过对观看行为的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激发我的思考,引发我的共鸣。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