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
:

常谈一束:吴小如学术随笔自选集

常谈一束:吴小如学术随笔自选集

作者: 吴小如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4

价格: 20.50元

ISBN: 9787533430047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吴小如,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泾县人,1922年出生于哈尔滨。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主要著作有《读书丛札》、《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诗词札丛》、《古典小说漫稿》、《吴小如戏曲文录》、《书廊信步》、《今昔文库》、《读书拊掌录》、《心影萍踪》等十余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学术随笔自选集,收录了多篇谈古论今的文字,其中还包括作者近年所著的一些戏曲评论,作者晚年文章的风貌由此可窥一斑。

目录:

自序 新岁祝愿 我和中国文学史 北大学风与我的治学――为北大百年校庆作 从“儒道互补”说谈起 “言志”、“载道”及其他――儒家文论学习散札 试论“移步而不换形”――关于京剧表演艺术的规律问题 宁希元著《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题记 张锦池著《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序 朱继彭著《重芷苓》序言 抢救谭派振兴谭派――程君谋先生演出台本谭派五剧序 常风先生著《窥天集》序 《包拯研究》题记 吴空著《中南海史迹》序 陈惠琴著《传奇的世界》序 陈曦钟著《红楼疑思录》序 《龙榆生先生年谱》(未刊稿) 费在山著《笔缘墨趣》 张伯驹先生遗著 齐鲁版的《藏书家》 我读《故宫退食录》 来新夏的随笔 《百年沉浮》 王为松著《文字的诱引》 老烈著《路边吟》 刘绪源著《桥畔杂记》 读书短评三篇 钱钟书《石语》 周汝昌《红楼艺术》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 为民俗学呼吁 ――读《古俗今说》 功夫在“联”外 ――读由化文著《学习写对联》 从《洪业传》谈起 一本不值得推荐的书 我心爱的书 《全集》不全 张说的《钱本草》 南唐李煜的诗文 严几道先生二三事 五十一年前的一张名片 吴玉如先生二三事 哭萧乾先生 师门琐忆 ――纪念俞平伯先生百年诞辰 [附录一]俞平伯先生的一封佚信 [附录二]俞平老遗书流散人间 [附录三]《俞平伯全集》出版志庆 [附录四]题先师《俞平伯全集》二首 [附录五]俞平伯先生佚文与佚词 诗人周汝昌 回忆安寿颐先生 纪念孙盛文先生 三代沧桑话藏书 居京生活剪影 批评古人应有的放矢 从“信达雅”看古书今译 [附录]古书今译也要“信达雅”谈戏与治史 从“猪跑学”谈起 释陈寅老七绝 再谈“孙行者’对“胡适之”的公案 “悼亡”及其它 我们的语文往何处去 书评难写 也谈“职业敏感”和“发现问题” 读书四憾 背诵・浏览・翻检 “责编”难做 “似是而非”是治学大忌 引述古书忌随意性 [附录]“宾客”及其它 数典忘祖与歪讲成语 一名老教书匠的心声 为《华灯》挑眼 古籍中的别字 数目字的困惑 出版要树立精品意识 著书宜略读书 学术规范与“学术警察” 汉字古音异读 也谈“提”字读音 奸臣・权臣・贰臣 读小说与看电视剧 立言宣谨慎 千虑难免一失 批评・反批评・自我批评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7-24 01:44:25
书虫小李发表
《常谈一束》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吴小如先生的文字,既有深厚的学术根基,又兼具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他以一种轻松随意的笔调,谈论古今中外各种话题,从文学、艺术到历史、人生。读他的文章,就像和一位博学睿智的老者聊天,既增长知识,又引发思考。
2024-07-24 01:44:25
历史爱好者发表
作为一本学术随笔集,《常谈一束》堪称佳作。吴小如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他笔下的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人物,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读他的文章,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
2024-07-24 01:44:25
戏剧迷发表
《常谈一束》中收录的戏曲评论,令人印象深刻。吴小如先生作为一位资深的戏曲爱好者,对中国戏曲的理解可谓独到。他的评论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对戏曲的深入解读,更激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024-07-24 01:44:25
文学青年发表
吴小如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就像一杯醇厚的佳酿,回味无穷。他的文章,既有对人生的哲思,又有对社会的洞察。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刻画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读他的文章,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在感动和思考中获得心灵的升华。
2024-07-24 01:44:25
教育工作者发表
《常谈一束》这本书,特别适合作为教师的教学素材。吴小如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他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同时,他的文章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感悟,也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