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
:

没有后门的教室

没有后门的教室

作者: 王铭铭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5

价格: 22.80元

ISBN: 9787300072746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王铭铭,1962年生于于福建泉州,毕业于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后于1987年赴英留学,1993年获伦敦大学东方非洲学院人类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作者早期研究主题为城市仪式与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乡村研究,亦一直关注学术史与社会理论问题。已在《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1997)、《逝去的繁荣》(1999)、《人类学是什么?》(2002)、《草根卡里斯玛》(2002合著)、《漂泊的洞察》(2003)、《无处非中》(2003)、《溪村家族》(2004)、《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2005)等中外文著述中,探讨了人类学学科史中的中国以与“他者的上光”之间的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作者10篇学术讲座发言稿和会议发言录音整理稿,以随谈形式,展现人类学对于现代生活方式、文化、环境“全球化”等现实问题的解析,求索中国人类学学科重获文化特征、天下视野及世界地位的可能方式。

目录:

自序 上编 没有后门的教室 一种教室,一种社会 自我解放,自我监视 知识部门化 以天下为已任的人类学 现代生与我们的生活世界 怎么区别“现代化”与“现代性”? 作为生活方式的现代性 作为“现代性自我反思”局部的人类学 文化与普遍解释 “人文科学”的困感 关于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的若干讲演 人文解释的多样性 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 我这个人 “人类学自然论”的历史简图 神话的天人一体观仿 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反思“全球化” 反思直线式物理时间观 土著文化的自主性 世界体系理论对经三世界变迁的看法 人类学关注的是“当地人的世界” 下编 所谓“天下”,所谓“世界观” 从海外视野寻找中国人类学的世界观 中国人类学的传统关怀 人类学与中国社会 从人类学切入中国社会 人类学对中国社会应起的作用 改变观念和积累知识 谈历史人类学 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 主观历史与客观历史的关系 关于中国村庄与中国文明 现代性企图下的村计研究 研究村庄的角度 中国人的海外视野 中国人类学海外研究的状况 中国人类学发展海外研究的学科内在要求和历史资源 中国人类学海外研究的具体形式 中国人类学海外研究潜在的理论贡献 附录:我想象中的人类学(答问)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7-24 03:14:42
博览群书发表
《没有后门的教室》是一部思想深刻、视野开阔的人类学著作。作者王铭铭教授以犀利的笔锋剖析了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困境,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身份的迷失与重建。书中的十篇讲座稿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指导意义,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文化变迁提供了宝贵 insights。
2024-07-24 03:14:42
学海无涯发表
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我被《没有后门的教室》深深吸引。王铭铭教授以独特的视角,从人类学角度解读了现代性、全球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书中对文化再生的思考发人深省,对文化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24-07-24 03:14:42
文化探索者发表
《没有后门的教室》是一扇通往文化反思之门的窗口。作者以其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带领我们探索全球化的文化浪潮中文化认同的迷失与重塑。书中对中国人类学的批判与前瞻,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024-07-24 03:14:42
思想浪潮发表
《没有后门的教室》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王铭铭教授以人类学为出发点,打破学科界限,纵论全球化、环境、文化等重大社会问题。书中对现代社会中文化断裂、生态危机等现象的深刻剖析,为我们思考人类未来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基石。
2024-07-24 03:14:42
学问先锋发表
《没有后门的教室》是一部既有学术深度又有时代关怀的佳作。作者以敏锐的文化眼光,审视了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与转型。书中对文化全球化、本土文化保护等问题的探讨,为中国文化在全球舞台上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方向。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