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作者: 薛理勇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价格: 28.00元

ISBN: 9787807406204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当时家里也没有几本书,能读的全读完了。中学时,有一位同学家有一房间的书,他的父亲也不是知识分子,而是资本家,这一房间的书全是杂书。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讲:五柳先生“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因为是借来的书,指定日期要归还,所以读书讲速度,而中学生年龄尚小,也不见得有很高的悟性,所以,我只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已。不过书读多了,原来不理解的书慢慢地也理解了。 记得中学时借到一套线装本《野叟曝言》,清·夏敬渠著。小说的主人公是吴江名士文素臣,论文则博古通今,才高八斗,论武则勇力过人千夫不敌,他因直言论政得罪权臣,不得已游历海内。于是一路除暴安良、辟妖戳鬼;他崇儒学,抑佛道,平乱剿寇,最后位极人臣,天子倚为长城,其则号为素王。文素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视之为仰慕的伟人。后来读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评之曰:“衙学既慨,实其主因,圣而尊荣,实为抱负,与明人之神魔及佳人才子小说面目似异,根柢实同,唯以异端易魔,以圣人易才子而已。意既夸诞,文复无味,殊不足以称文艺,但欲知当时所谓理学家之心理,则于中颇可考见。”确实,主人公文素臣就是一位理学家。 《野叟曝言》开卷就讲,有一位学者夜里经过文素臣的家,见文素臣在秉烛夜读,所读之书名为《檀弓》,即叹为观止,称此人必为将相之材。当时我并不知《檀弓》为何书,就千方百计寻找《檀弓》,后来才知道,《檀弓》只是《礼记》中的一个篇章。檀弓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经常与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讨论礼制,篇名即以檀弓得名,《檀弓》分上下两篇,主要涉及的是丧礼。只是初中生的我根本读不懂《檀弓》,这回连“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水平也没有了,但是此后,我就会把读到的涉及丧礼、丧事的文章记下来,甚至会仔细观察人家在办丧事中的行为和礼节。 今本《礼记》共四十九篇,相传为孔子逝世后其门人所记的孔子言论的合集,近似于后来的“语录”,文体多对话形式,编定于西汉。《礼记》四十九篇中直接讲丧仪的就有《檀弓》上下篇、《丧服小记》、《丧大记》、《祭法》、《祭义》、《祭统》、《奔丧》、《问服》、《问传》、《丧服四制》等多篇,而其他篇章中也夹杂着关于丧仪的内容。我估计,全部《礼记》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文字与丧事有关,可见,古人对丧仪的重视,也足见丧仪的繁复和复杂了。 《礼记》是“语录”体专著,涉及几乎所有的礼仪制度,但系统性很差,同样内容在不同篇章重复出现的情况随处可见,实用性较差。于是汉代又出现了一本《仪礼》的著作,其原则上就是将《礼记》中涉及的礼仪制度进行分类,归纳为十七篇,其中丧居其四,即第十一篇《丧服》、第十二篇《士丧礼》、第十三篇《既夕》、第十四篇《士虞礼》。《丧服》规定了服丧等第和礼制,《士丧礼》、《既夕》、《士虞礼》讲丧事的操办程序和相应的礼制。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著作被历朝历代列为经学,既是读书人必读之书,又是他们走上仕途的敲门砖,《礼记》就是重要的经学著作之一,而《仪礼》又是根据《礼记》重新编排的“实用礼仪手册”,操作起来很方便,于是,《仪礼》确定的丧礼制度一直被后人遵守。唐朝以后,历代也相继颁印过相关的礼制类书籍,但都没有脱离《仪礼》的影响。甚至,今天许多地方的丧俗中仍能见到《仪礼》定下的规矩,所以,研究、了解古代丧仪,对指导今天的殡葬仪礼仍有很大的作用。 我开始收集中国丧仪资料,并将其归入中国风俗史、制度史、社会史、人类史的范畴加以研究已经有些年头了,可是,丧事是凶事,平民百姓颇多犯忌,传统的丧制又多充满着“迷信”色彩,并为“提倡科学者”所唾弃,于是乎中国几乎没有关于丧仪的刊物,普通刊物,也不愿登载关于丧事的研究文章,我写好的几篇关于殡葬文化的文章也只能存入抽屉里,因无刊物愿发此类文章,以后就干脆不写了。 1998年8月,上海实行殡葬政、事分开,建立了:上海市殡葬管理处和上海殡葬服务中心,上海市殡葬管理处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管理全市范围的殡葬事务;新成立的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承担上海市民政局直属的殡仪馆、公墓以及联营公墓的经营服务职能。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的领导者颇有眼光和水平,为了促进殡葬改革,开展殡葬文化研究,以企业自筹资金组织了国内唯一一家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还编印出版国内第一本殡葬文化研究类刊物《殡葬文化研究》杂志(内刊,双月刊),迄今已出刊70期。我就是通过《殡葬文化研究》与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主任王宏阶、书记朱金龙、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诸华敏、忻秉勇等诸君相识,并成为《殡葬文化研究》的编外研究员,定期能在杂志里发表我的文章。 我一直想用一种通俗的方式介绍中国殡葬业的发展,以及其文化现象,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编辑来约,希望我能以通俗的方法写一套关于传统文化、风俗的著作,于是,两者一拍即合,才有了这本《丧葬习俗》书。 在该书付梓之际,还得感谢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和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上海殡葬博物馆的多方面帮助和支持。 薛理勇写于秋月枫舍 2011年3月13日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观念,丧事是凶事,平民百姓颇多犯忌,传统的丧制又多充满着“迷信”色彩,并为“提倡科学者”所唾弃,于是乎中国几乎没有关于丧仪的刊物,普通刊物,也不愿登载关于丧事的研究文章。 《丧葬习俗》却是系统介绍中国丧葬发展史的一部专著,分别为:丧仪与丧事程序;宗法制度与守丧制度;形形色色的祭祀风俗;丧具的源起与发展;近代丧事之嬗变。每个章节内容详尽,引证充分。本书从丧葬的制度、程序、风俗等等多个角度剖析中国文化史中丧葬习俗的演变进步,是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丧仪与丧事程序 魂兮归来兮--复 越日小殓 三日大殓和搭建灵堂 初丧时的祭奠和吊唁 设灵堂和做七 拆灵堂和出丧 出殡 守丧和丧期内的祭礼 第二章 宗法制度与守丧制度 宗法制与不同的服丧礼制 中国宗法制度和祠堂 牌位是死者的“替身” 第三章 形形色色的祭祀风俗 祭祀 纸马和纸扎 清明与上坟 清明公祭 中元节·地官诞辰·盂兰盆会 羹饭为鬼食 第四章 丧具的源起与发展 古者墓而不坟--墓与坟 盖棺论定谠--棺枢 墓志、墓志铭 悼词和诔、谥的关系 墓碑起源于丰碑 始作俑者--俑 墓葬中的买地契 赴告、讣告、讣闻 挽联说“挽” 赙贝冒与奠仪 第五章 近代丧事之嬗变 牌坊和纪念碑 近代上海商业殡仪业的发展 上海公共墓地的发生和发展 殡葬服务与上海“大出丧” 旧诗词中的丧俗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24 22:08:09
清风徐来发表
这本书从中国丧葬习俗的历史演变入手,全面地介绍了丧仪、祭祀、丧具等方面的知识。作者薛理勇先生的文笔细腻,引证丰富,读来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我强烈推荐这本《丧葬习俗》!
2024-06-24 22:08:09
夜色如墨发表
《丧葬习俗》一书作者薛理勇先生的功力深厚,对于中国传统丧葬习俗的梳理可谓条分缕析,深入浅出。书中所举的案例丰富翔实,既有对传统丧葬仪式的考证,也有对近代丧事变迁的考察,让我对这一文化领域的知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2024-06-24 22:08:09
闲云野鹤发表
《丧葬习俗》一书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从丧仪程序、守丧制度到丧具发展,作者薛理勇先生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带领读者深入探究中国丧葬文化的奥妙。书中大量鲜为人知的信息披露,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2024-06-24 22:08:09
书香门第发表
作为一名文化史研究者,《丧葬习俗》一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作者薛理勇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中国丧葬习俗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内容翔实,引证丰富,值得反复研读。
2024-06-24 22:08:09
如沐春风发表
《丧葬习俗》一书不仅内容详尽,而且文笔流畅,读起来引人入胜。作者薛理勇先生通过对中国丧葬文化史的梳理,让我对这一文化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书中对丧具演变的探讨,让我颇感新意。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