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

大众传播模式论(第2版)

大众传播模式论(第2版)

作者: [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4月

价格: 27.00元

ISBN: 9787532743919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著名传播学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终身教授,“欧洲传媒研究小组”成员,《欧洲传播学杂志》三位创始人之一。麦奎尔曾经就读于牛津大学,获得历史学学位,后在利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担任教授或客座教授,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任教长达二十多年。 丹尼斯·麦奎尔在传播学领域有着漫长而辉煌的研究经历。从1968年至今,麦奎尔出版了十几本著作,广泛涉及传播研究的诸多领域。主要著作有:《迈向大众传播社会学》(Towards a Soci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s,1971)、《传播学》(Communication,1975)、《大众传播研究模式论》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1982)、《大众传播理论》(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1983)、《媒介行为》(Media Performance,1992)、《受众分析》(Audience Analysis,1997)、《媒介政策》(Media Policy,1998)。

内容简介:

《大众传播模式论》最适合用“经典”来评价了。这本薄薄的册子很轻松地通过述评传播学研究历史上的一些“模式”就把一系列重要的传播理论概括出来,并勾勒了一副完整的图景。除此以外,它还把“模式研究”这一研究方法凸现出来,使其深入人心。这本书可以给你很多东西,对每个模式的述评包括补充与批评意见,恰好能够让你脱离出原理论作者的窠臼,从外部来看看该模式。 精心选取了四十八种最具代表性的模式,逐一介绍其涵义、演变过程和主要优缺点,明晰如画地描绘了五十年来传播学发展的轮廓,使庞大的传播学理论体系在人们面前一目了然。

目录:

1、导言 2、基本模式 3、人际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人的短期效应 4、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 5、受众中心模式 6、媒体组织、选择与生产 7、策划传播 8、新媒体与信息社会 9、国际传播 附录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24 05:01:58
传播爱好者发表
《大众传播模式论》是一本适合不同传播学学习阶段的著作。对于传播学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对经典传播学理论模式清晰易懂的介绍;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它又能在对模式的深入分析和批评中启发新的思考和见解。作者对模式的梳理和分类尤为精妙,既凸显了传播学研究的演变轨迹,又展现了不同模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强烈推荐!
2024-06-24 05:01:58
学术达人发表
《大众传播模式论》是传播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里程碑著作。作者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对众多传播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评析,为读者提供了一個了解传播学发展历程的清晰脉络。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介绍了经典模式,还对一些新兴模式进行了探讨,反映了传播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对于任何致力于传播学研究的学者和学生而言,本书都是必备的参考书目。
2024-06-24 05:01:58
传播小魔女发表
哇,这本书简直太棒了!《大众传播模式论》就像一个传播学知识宝库,囊括了几乎所有重要的传播学模式。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理论娓娓道来,让我这个传播学小白也能轻松理解。最让我惊叹的是,本书不仅提供了模式的介绍,还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真是太有用了!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传播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
2024-06-24 05:01:58
传播学爱好者发表
作为一本传播学入门指南,《大众传播模式论》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作者通过对48个经典传播学模式的梳理和分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传播学理论体系,为你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示例和研究案例,这不仅增强了理论的理解,也让你对传播学实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如果你想深入探索传播学领域,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的理想起点。
2024-06-24 05:01:58
传播大咖发表
《大众传播模式论》是一本传播学理论的百科全书,对于传播学学者和研究者而言,它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作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传播学史上重要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剖析,揭示了传播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本书不仅提供了对模式的深入理解,还提出了许多有洞见的批判性观点,为传播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启示。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