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作者: 赵敬华,等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2-02

价格: 36.00

ISBN: 9787506719162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内容简介:

内 容 提 要 本书分为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学、常见病证治疗学和针灸 学四个部分,系统阐释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以及 诊察疾病、辨识证候和防治疾病的方法。全书内容丰富,论述简 明,既保持和发扬了中医特色,又注意到了其学术体系上的完整 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切合实用。可供大中专院校医学生使用,亦 可供广大临床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还可作为初学中 医人员之读本。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二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一篇 中医学基础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二)阴阳学说的形成 (三)怎样确立事物的阴阳属性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 (二)阴阳互根 (三)阴阳消长 (四)阴阳转化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 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二)五行学说的形成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二)五行的生克规律 (三)五行的乘侮规律 ?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一 藏象的含义 二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三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五脏 一 心(附:心包络)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心与肢体官窍的关系 (三)心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附〕心包络 二 肺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肺与肢体官窍的关系 (三)肺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三 脾 (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脾与肢体官窍的关系 (三)脾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四 肝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肝与肢体官窍的关系 (三)肝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五 肾(附:命门) (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肾与肢体官窍的关系 (三)肾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附〕命门 第三节 六腑 一 胆 二 胃 三 小肠 四 大肠 五 膀胱 六 三焦 第四节 奇恒之府 一 脑 二 女子胞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二)心与脾 (三)心与肝 (四)心与肾 (五)肺与脾 (六)肺与肝 (七)肺与肾 (八)肝与脾 (九)肝与肾 (十)脾与肾 二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小肠 (二)肺与大肠 (三)脾与胃 (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 三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气 一 气的概念 二 气的生成 三 气的功能 四 气的运动 五 气的分类 (一)元气 (二)宗气 (三)营气 (四)卫气 第二节 血 一 血的概念 二 血的生成 三 血的功能 四 血的运行 第三节 津液 一 津液的概念 二 津液的生成 输布与排泄 三 津液的功能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 气和血的关系 二 气和津液的关系 三 血和津液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 经络的概念 二 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 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 二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一)走向和交接规律 (二)分布规律 (三)表里关系 (四)流注次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表里上下 联系脏腑器官 (二)通行气血 濡润脏腑组织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机能平衡 二 经络学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五章 病因 第一节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及分类 一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一)病因的整体观 (二)动态病因观 (三)辨证求因 二 中医病因的分类 第二节 六淫、疠气 一 六淫的概念及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一)六淫的概念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二 六淫致病的各自特点 (一)风 (二)寒 (三)暑 (四)湿 (五)燥 (六)火 三 疠气 (一)疠气的概念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三)导致疠气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第三节 七情 一 七情的概念 二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三 七情致病的特点 四 常见的情志病症 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一 饮食所伤 二 劳逸过度 (一)过劳 (二)过逸 三 外伤 四 寄生虫 五 痰饮 瘀血 (一)痰饮 (二)瘀血 第六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 正邪斗争与发病 (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原因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二 影响正气的因素 (一)体质 (二)营养 锻炼 (三)生活环境 (四)精神状态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 邪气盛衰 (一)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二 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盛 (二)阴阳偏衰 (三)阴阳互损 (四)阴阳格拒 (五)阴阳亡失 三 升降失常 (一)升降失常的概念 (二)升降失常的病理表现 第七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 望全身情况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二 望局部情况 (一)望头与发 (二)望五官及咽喉 (三)望皮肤 (四)望舌 (五)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 听声音 二 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 问一般情况 二 问病史 (一)主诉 (二)现病史 (三)既往史 (四)个人史 三 问妇女 (一)月经 (二)带下 四 向小儿 〔附〕十问歌 第四节 切诊 一 脉诊 (一)脉诊的意义 部位与方法 (二)正常脉象 (三)病脉与王病 (四)相兼脉与主病 二 按诊 第八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 表里辨证 (一)表证 (二)里证 (三)表证里证的鉴别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二 寒热辨证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热证的鉴别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三 虚实辨证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实证的鉴别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四 阴阳辨证 (一)阴证 (二)阳证 (三)阴证阳证的鉴别 (四)亡阴与亡阳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 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 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 脾与胃病辨证 四 肝与胆病辨证 五 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 脏腑兼病辨证 第三节 六经辨证 一 太阳病 二 阳明病 三 少阳病 四 太阴病 五 少阴病 六 厥阴病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 卫分证 二 气分证 三 营分证 四 血分证 第五节 三焦辨证 第九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一 未病先防 (一)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二)防避邪气侵害 二 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则 一 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二)标本缓急 二 扶正祛邪 (一)扶正祛邪的含义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 三 调整阴阳 (一)损其有余 (二)补其不足 四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第二篇 中药方剂学 第一章 中药 第一节 中药基础知识 一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二)升降浮沉 (三)归经 二 中药炮制 (一)炮制的概念和目的 (二)炮制方法 三 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二)禁忌 (三)剂量 (四)煎服方法 第二节 常用中药 一 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羌活 紫苏叶 白芷 (二)辛凉解表药 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菊花(附:野菊花) 柴胡 葛根 升麻 蝉衣 二 祛湿药 (一)祛风湿药 独活 秦艽 威灵仙 木瓜 防己 五加皮 桑寄生 (二)燥湿化湿药 藿香 佩兰 苍术 厚朴 (三)淡渗利水药 茯苓 猪苓 泽泻 薏苡仁 萆� (四)清热利湿药 茵陈蒿 木通 车前子 滑石 �蓄 瞿麦 金钱草 石韦 三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石膏 知母 栀子 芦根 (二)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连翘 大青叶(附:板蓝根) 蒲公英 败酱草 白头翁 鱼腥草 射干 (三)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四)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苦参 (五)清热解暑药 荷叶 (六)清虚热药 青蒿 地骨皮 四 泻下药 (一)攻下药 大黄 芒硝 (二)润下药 郁李仁 火麻仁 (三)逐水药 大戟 甘遂 牵牛子 五 消导药 山楂 麦芽 神曲 莱菔子 鸡内金 六 祛痰止咳药 (一)清热化痰药 前胡 瓜萎(附:天花粉) 葶苈子 竹茹 贝母 桔梗 (二)温化寒痰药 半夏 天南星(附:胆南星) 白芥子 旋覆花(附:金沸草) 白前 第二节 灸法 一 艾灸种类 (一)艾炷灸 (二)艾条灸 (三)温针灸 二 灸治的作用与适应症 三 施灸禁忌及灸后处理 第三章 针灸治疗 第一节 针灸治疗概述 一 施治原则 二 选穴规律 三 配穴方法 第二节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一 内儿科常见病症 二 外 妇科病症 三 五官 皮肤科病症 四 常见急症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暂无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