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

作者: 【美】莫里斯·迈斯纳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1

价格: 27.00

ISBN: 9787300062457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莫里斯·迈斯纳(Maurice Meisner)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威斯康星大学、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美国历史学会会员,亚洲研究协会会员。中共党史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其著作还有《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内容简介:

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中共党史研究专家,本书是其成名代表作,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分析思路和论证风格。 作者以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力,试图全方位地恢复被扭曲的马克思著作中所谓“乌托邦主义”的深刻内涵。他认为,如果失去了以追求未知世界为特征的“乌托邦主义”,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类减低或放弃自身的创造能力;之所以说毛泽东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由于他充分保持了“乌托邦主义”的冲动,同时又根据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民众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 本书根据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翻译。 如果说毛泽东主义没有在中国创造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那么它确实造成了一个持久动荡的革命形势,为达到(或至少是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目标提供了可能性,如果马克思要改变世界而不是简单地解释世界的指令是衡量一个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的话,那么,与列宁主义者相比,毛泽东最后或许可以被判认是一个更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假如毛泽东的非列宁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民粹主义思想,最终会以某种方式来推进中国对马克思主义预言的乌托邦社会目标进行探索的话,这可能是一切悖论中最为奇怪的一个。 ——莫里斯·迈斯纳 (Maurice Meisner) 假如毛泽东的非列宁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民粹主义思想,最终会以某种方式来推进中国对马克思主义预言的乌托社会目标进行探索的话,那么,这可能是一切悖论中最为奇怪的一个。 ——莫里斯·迈斯纳

目录:

序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 第二章 毛泽东主义中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论题:城乡关系 第三章 列宁主义和毛泽东主义: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若干民粹主义观点 第四章 毛泽东主义中的乌托邦目标与苦行价值观 第五章 巴黎公社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思想中的反映 第六章 对毛泽东的崇拜 第七章 毛泽东主义未来观中的乌托邦成分和非理想化成分 第八章 乌托邦的形式化:毛泽东主义时代后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注释 参考文献(一) 参考文献(二) 索引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23 00:37:28
风情万种发表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之间的关系,作者用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翔实的史料,阐述了这些思想体系的内涵和异同。作者认为,乌托邦主义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毛泽东思想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本书对于理解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根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4-06-23 00:37:28
书虫君发表
对于喜欢现代思想史和中国革命史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和乌托邦主义三者之间的微妙联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例证,让读者深入了解这些思想体系的演变和影响。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思想之旅。
2024-06-23 00:37:28
思想家发表
这本书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和乌托邦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旁征博引,论证严谨,层层递进地向读者展示了这些思想体系的演变和互动。作者认为,乌托邦主义精神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而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主义则提供了实现乌托邦目标的理论基础。本书是一部思想的盛宴,值得反复品读。
2024-06-23 00:37:28
历史追寻者发表
作为一本有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史的名著,这本书提供了对这些思想体系的全面理解。作者以丰富的历史材料为基础,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和乌托邦主义之间的深刻联系。作者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的结晶,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同时又适应了中国的具体国情。本书对于理解中国革命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06-23 00:37:28
学者发表
这本书对于研究中国革命史和思想史的学者来说,是一本必读之作。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和乌托邦主义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它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本书对于理解中国革命的思想来源和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