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全10卷)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全10卷)

作者: 戴逸

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01

价格: 240.00元

ISBN: 9787501315277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内容简介:

简 介 本书共10卷,收录 了47位学者的学案。案 主是对20世纪中华文化 发展做出杰出或重大贡 献的学者。翻检这套学 案,你将对20世纪中华 文化和学术的发展脉络 有个大体认识,并领略 它的磅礴与多彩,它的 浩大与深沉,它的迅速流 变,它的绵延不息…… 你自然也会对下一世纪 中华文化的走向有所感 悟或作出预测。

目录:

目录 导言:唯物史观史学成为主流 吕振羽 一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一)总论 (二)分论 二 史前社会拓荒探原 (一)神话传说所暗示的野蛮时代的社会形态 (二)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母系氏族社会 (三)传说中的“夏代”――父系本位的氏族社会 (四)血缘氏族组织到地域组织的转变 (五)仰韶文化与传说时代 (六)地下出土的远古遗存和我国原始公社制时 代的历史过程 三 创殷代奴隶社会说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论纲 (三)殷代奴隶社会说的主要论点 四 确立西周封建社会论 (一)封建制成立的经济基础 (二)西周封建论的基本论点 (三)两周社会发展的过渡性和不平衡性 五 开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史先河 (一)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 (二)中国政治思想流变梗概 (三)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 六 “亚细亚生产方式”探索 (一)30年代的认识 (二)40年代的回顾与批判 (三)古代东方奴隶制的特殊形态 七 中国历史“停滞论”批判 (一)秋泽修二的歪论 (二)形成中国社会发展“迟滞”的根源 八 通史编纂的新尝试 (一)编纂思想 (二)编纂纲目 (三)若干论点 九 民族史研究新篇章 (一)中国人种来源 (二)汉族的形成 (三)关于《中国民族简史》 (四)历史上民族关系问题 十 史学研究方法论 (一)为什么学习历史? (二)如何学习历史? (三)治史方法的个人体会 范文澜 一 历史理论问题探讨 (一)历史发展的动力及线索 (二)生产工具在历史上的作用 (三)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四)历史上战争的分类 (五)中国民族的形成及性质 (六)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七)如何看待历史上的爱国主义 (八)历史评价的标准 二 创建中国通史新体系 (一)著书缘起与说明 (二)对旧本的检讨 (三)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 (四)初期封建社会开始于西周 (五)秦汉起中国形成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原因 (六)《中国通史简编》目录 三 开近代史研究基本格局 (一)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二)近代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三)近代史分期标准与时期划分 (四)《中国近代史》目录 (五)太平天国的意义及评价 (六)戊戌变法的意义 (七)三条路线斗争的结果――辛亥革命 四 “清算经学”的成就 (一)经与经学 (二)经学史的分段及其规律 (三)《中国经学史的演变》目录 (四)经的来源 (五)论汉代经学 (六)论宋学 (七)论明清经学 五 唐代佛教研究 (一)佛教的各宗派与研究唐代佛教的目的 (二)佛教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 (三)佛教的“大祸害 (四)统治者、道教、儒教与佛教的斗争与相容 (五)论佛教及宗教 六 古籍的考辨与注释 (一)文学 (二)论诸子 (三)《水经注写景钞文》 七 对于古代史学的考察 (一)史、史官探源 (二)论史书之变迁 (三)论六经皆史 八 有关史学研究的论述 (一)史学的任务和作用 (二)历史研究要重视理论的指导 (三)历史研究要厚今薄古 (四)历史研究要古今中外贯通 (五)论史料工作 (六)论“文史兼通 翦伯赞 一 历史哲学建树 (一)关于历史科学 (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三)历史的联系性 (四)历史的实践性 (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六)人民群众与领袖人物 (七)中国社会发展史问题 二 颇具特色的通史研究 (一)《中国史纲》第一卷:史前史、殷周史 (二)《中国史纲》第二卷:秦汉史 (三)中国封建社会与农民战争 三 瞩目末代王朝史 (一)“足以资吾人今日之鉴戒”的明史研究 (二)其它末代王朝研究 四 民族史问题 (一)民族史考察 (二)民族平等与汉族的主导作用 (三)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 (四)民族战争与友好往来 (五)民族英雄问题 (六)和亲政策 五 传统史学批判研究 (一)通论中国史学与历史文献 (二)司马迁的史学 (三)刘知几的史学 (四)关于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 六 历史主义的史学思想 (一)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 (二)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与国际关系 (三)全面、发展地看历史 (四)历史人物评价问题 (五)关于打破王朝体系 (六)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 (七)古与今的问题 (八)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七 史学方法问题 (一)怎样研究历史 (二)观点与材料统一 (三)研究与教学结合 (四)把考古发现应用到历史研究中 八 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历史真实 (一)是文学,同时也是史料 (二)从文学作品看古代社会 (三)以文学作品订正正史 侯外庐 一 关于生产方式理论的探讨 (一)缘起与方法 (二)社会性质是由生产方法决定的 (三)生产方法的意义 二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 (二)关于马克思遗稿《前资本母义生产形态》 (三)氏族制的残存和家、室的意义 (四)“城市国家”的起源与发展 (五)关于“先王”问题 三 追踪古代思想学说 (一)老子研究 (二)孔子研究 (三)屈原思想 (四)《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 (五)《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 四 近世思想学说探索 (一)开启近代思维活动的王夫之 (二)乾嘉时代的文化史学家章学诚 (三)反映19世纪末社会全貌的章太炎思想 (四)从《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到《中国思想通 史》第五卷 五 封建社会史论 (一)封建制的法典化与历史分期问题 (二)封建土地国有制问题 (三)豪族地主与庶族地主 (四)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五)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 六 中古思想史研究 (一)《中国思想通史》第二、三卷 (二)《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 (三)构成学派的体系和研究原则、方法 七 从文艺宝库中开拓思想史研究新领域 (一)汤显祖的思想 (二)关于《牡丹亭》 (三)关于《紫钗记》和《南柯记》 (四)关于《邯郸记》 八 学术研究的自我总结 (一)具体研究中注重的几点 (二)思想史的方法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暂无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