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杂忆

作者简介:
缘 起 2003年年末的时候,我接到一份寄自北师大的请柬,说是要召开启功的书法学国际研讨会,请我去参加。我不是书法家,他们可能是想到我是启功先生多年的忘年交,对先生我极是崇敬,曾多年筹划要为启功先生写“传”的缘故。 说到写“传”,是我多年的梦想,我觉得像启功这样的学者,如果不能给他写一部“传记”,将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为此,我曾多次向他做过试探,可是启功的想法却与我大相径庭。 我当即反驳说:“不对!在我看来,您是一位中外知名的大学问家,您不但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还是北师大从教几十年的教育家,在语言、文学、诗词创作、古书画鉴定等方面都是大家,在中国名人传记中,少不了您这大学问家!” 启功听了却不激动,慢条斯理地说:“你一上来说了这么多的‘家’,我实在担当不起。我说的都是实在话,我是个普通人,‘传记’之类就免了吧!再说让我回忆过去那些伤心事是很痛苦的,提起来就禁不住要掉眼泪,何必再去翻箱倒柜呢!疮疤都已经长好了,就不要再去揭它了。记得1979年咱们刚认识时,对你约略说过我的家史,当时,我几次止不住流了眼泪,我看你也是流着眼泪听,流着眼泪在记着,难道你还嫌不够,要我再痛苦一场吗?还有必要再重复一次、二次?”他又自问自答地说:“到了现在这把年纪,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不要再去揭旧的疮疤了。”真是这样,自从启功向我第一次谈起他鲜为人知的家世后,他便很少再向别人谈起。 那次,关于写不写“传记”的谈话中间,我第一次与启功争论起来,最后他看我实在很执拗的样子,就换了一个角度,用很和缓的口吻说:“你看过一本《胡适杂忆》吗?那种写法似乎是可取的,就是你不要听别人胡说,你把你在一旁看到的一些琐事加几句评语写下来,叫别人去慢慢品味吧。”我说:“那不就成了时下流行的‘戏说’了吗?”他说:“你不要看别人怎么说,只要根据自己所见秉笔直书就行了,一家之言嘛!”我茅塞顿开,老先生绕着弯子给我出了一个主意,他的潜台词是说,实在要写,你就写一本类似《胡适杂忆》这样的书,把你从旁观察到的一些琐事,把我当作一个普通人来写吧! 于是,我们的争议停止,我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从一个老图书馆里借到了一本20世纪50年代台湾出版的,纸张已经有些发黄的《胡适杂忆》,这本书是胡适的几位老朋友从不同的侧面写的胡适一生轶闻轶事的杂忆,所说的事情虽小,但十分中肯精到。我看了这本书以后,觉得他们写得很平实,确有值得借鉴之处。从此我熄灭了写“传记”之火,心中却埋藏下写《启功杂忆》的念头。 一晃差不多二十年过去了,启功先生年事已高,常有这样那样的小恙,为了使先生安心疗养,我少有打扰。这次北师大召开的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为我再次提供了与启功先生见面、谈话的机会。会上国内外著名书法家云集一堂,对启功在书法上的成就众口一词地称道,不免又勾起了我埋藏心头的想为先生写点什么的念头。回到家后,我把二十多年来与启功相处的资料一一摆上书案,开始了这本小书的写作。
内容简介:
作者与启功先生交往二十多年,本书是她根据亲自采访记功了解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写成的,介绍了她亲眼所见的记功鲜为人知的一面,他的家世、恩师、贤妻,他的劫难、病痛以及为人处事的个性。全书以朴实的文字,真实自然地记录了启功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对命运、磨难、名誉、地位、金钱的超然态度。透过作者包含情感的文字以及六十余幅珍贵照片,我们可以真切地了解一位历经坎坷却性格开朗,成就斐然令人感动的启功先生。
目录:
启功杂忆 家世 缘 起 家 世 苦 难 求 学(1) 求 学(2) 恩 师(1) 恩 师(2) 恩 师(3) 贤 妻(1) 贤 妻(2) 贤 妻(3) 劫 难(1) 劫 难(2) 劫 难(3) 启功杂忆 博学 诗 仙(1) 诗 仙(2) 书 圣(1) 书 圣(2) 书 圣(3) 墨 宝(1) 墨 宝(2) 墨 宝(3) 赝 品(1) 赝 品(2) 园 丁 打 格 启功杂忆 处事 处 事(1) 处 事(2) 顽 童(1) 顽 童(2) 受 骗 病 痛 启功杂忆 生活 祝 福 寿 礼 生 活(1) 生 活(2) 荣 辱(1) 荣 辱(2) 荣 辱(3) 荣 辱(4) 虔 诚(1) 虔 诚(2) 虔 诚(3) 启功杂忆 结尾 结 尾 启功生平简介(1) 启功生平简介(2) 启功生平简介(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