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

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

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

作者: 丁为祥

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06

价格: 20.00

ISBN: 9787501316267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内容简介:

本书除导言、附录外,通过时代与生命、本体宇宙论的创立、衡论中西文化、玄解六经、分歧中的学术路向、仁心善性的现代扩充等六个章节的撰写,展示了熊十力的学术交往、思想渊源及其著作在哲学史中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目录:

目 录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概论(代序言) 导 言 第一章 时代与生平 一 时代难题 二 童蒙熏养 三 从革命志士到问佛学人 四 十年面“体” 五 传统与现实的互校互诠 六“漆园”的再定位 七 大用发皇与晚年孤心 第二章 本体宇宙论的创立 一“见体”之路 (一)真幻问题 (二)始为轮回之信徒 (三)众生同源与万物一体 二 体用不二 (一)“体”之斟酌 (二)体用关系 (三)内在超越 三 宇宙论的展开 (一)万有之基 (二)从“恒转”到“成物” (三)物质宇宙的开显 四 人生的挺立 (一)能习之辨 (二)身心关系 (三)心的层次与识的种类 (四)破惑明心 五 认识的指向 (一)范畴的设立 (二)识、量的划分及其统一 (三)证会之路及其归向 第三章 衡论中西文化 一 对西学的摄取 (一)进化观 (二)绵延与直觉 (三)现象与本体 二 对西方文化的衡定 (一)宗教 (二)哲学 (三)认知与科学 三 中西文化比勘 (一)中西文化的不同特征 (二)性智与量智 (三)玄学与科学 四 中西文化融合的方向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共通性 (二)中西文化融合的路向与意义 第四章 出入汉宋 玄解六经 一 现实学风的关注――对清代考据学的批判 (一)对清儒及其考据学风的批判 (二)鄙视考据学的心理根源 二 为学方向的确立― 对晚明诸子的认同 (一)宋明理学的分期与晚明诸子的特征 (二)民族观念与民治思想 (三)实用、实测与科学 三 体用架构的撑开 一对宋明理学的继承与批评 (一)良知与致知 (二)格物说 (三)对宋明理学的继承与批评 四 微言大义的分判 经学抉择 (一)对两汉经学的特殊心态 (二)今古文经学的并取 (三)微言大义的分判 五 横摄诸子与纵贯六经一 诸子与儒家关系的勘定 (一)关注诸子之特殊视角 (二)诸子思想及其与儒家的关系 (三)六经与内圣外王之道 六 六经注我的悲剧 大公之儒的构造 (一)大公之儒的提出 (二)原儒之“原” (三)现实关怀对良知的扭曲 第五章 分歧中的学术路向 一 与冯友兰的分歧 (一)中西之别与古今之辨 (二)良知之呈现与设准 (三)分歧的意义 二 与吕�的争论 (一)从闻熏入手 (二)“性寂”与“性觉” 三 与梁漱溟的区别 (一)走到一起 (二)不同的关怀侧重 (三)相互批评及其意义 第六章 仁心善性的现代扩充 一 建本立极― 重塑民族精神 (一)本体的特征 (二)人文关怀的凸显 (三)融民主于德治 二 本体即实体 为科学发展确立形上地基 (一)实体之两面――易与不易 (二)范畴设置的意义 (三)从科学之知到体证之超知 三 思修交尽――传统思维领域的拓展 (一)“思”的必要 (二)思修交尽的意义 四 体用哲学昭示的方向与遗留的问题 (一)体用架构的统摄功能 (二)两极的相对性与游离性 (三)“圆融”的不足 (四)知性的呼唤 附 录 熊十力学行年表 研究熊十力的重要著作与论文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暂无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