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通览

作者简介:
编 著 者 简 介 主 编:朱伯�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著作有:《哲学史简编》(中国哲学部 分)、《先秦伦理学概论》、《管子的国家管 理学说》、《易学哲学史》(四卷本)。 副主编:李 申 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 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哲学 与自然科学》(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 文库》)、《庄子今译》、《老子衍全译》、 《老子与道家》、《阴符经全译》、《周易之 河说解》、《话说太极图》。 王德有 哲学硕士、编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副总编辑。主要著作有:《道旨论》(获第三 届“全国优秀图书”奖)、《老子演义》(日译 本为《详说老子传》)、《老子指归全译》、 《魏晋玄学》、《圣智论》。 作 者:余敦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中国 周易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何晏王弼玄学新 探》及多种哲学史著作。 蒙培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 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 《儒学与宗教》主持人。主要著作有:《理学 的演变》、《理学范畴系统》、《中国心性 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刘长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 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 《中国系统思维》、《内经的哲学》、《中 国哲学发展史概要》、《中国智慧与系统思 维》。 陈 来 哲学博士、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哲史 教研室副主任。主要著作有:《朱熹哲学研 究》(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有无之境》、《宋 明理学》。 冒怀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研究宋明清学术思想,有关于方以智及戴震的 专著,易学作品有《京氏易三种介绍》等。 刘鄂培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岳 阳大学教授。任《张岱年文集》主编、《中华 文化教育丛书》副主编,著作有《孟子选讲》 等。 李大用 中央民族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 《周易》及西周史。易学著作有《周易新探》。 韩林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 要著作有《石涛与画语录研究》。 胡孚琛 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 研究员。主要著作有:《魏晋神仙道教》、 《道教与仙学》、《道藏与佛藏》(与人合 著)、《道教通论》(与人合编)等。 王 卡 哲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 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副主任。参加撰写 《道藏提要》、《中国道教史》等多部著作。 郑万耕 哲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主要著作有:《太玄校释》、《扬雄及其太 玄》。协助朱伯�教授出版了四卷本《易学哲 学史》,发表易学论文多篇。 王葆� 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 研究员。代表作有《正始玄学》。 陈咏明 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 所助理研究员。 孙尚扬 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 究人员。主要著译有:《明末天主教与儒学的 交流和冲突》、《启蒙的时代》、《利玛窦的 记忆之宫》。 陈亚军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参加撰写 《中华大书典》、《中国古代礼俗辞典》、 《中国当代名人录》。 方国根 哲学硕士、人民出版社编辑。参加撰写 《退溪书节要》、《中国国情大辞典》、《哲 学大辞典》、《周易大辞典》。 胡奂湘 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目前 主攻中医哲学和古代养生理论。
内容简介:
《易经》一书,在先秦称为《周易》,从汉代开始,被尊为经,称为《易经》,为儒家的经典五经之一,并居其首。《易经》究竟是什么样的书7从春秋时代开始,便长期争论不休,直到今日,仍在争议。如有人认为它是占卜算命的书,有人则认为是讲哲理的书,还有人认为是一部天文学或数学,有人甚至说是一部电子计算机……。所以众说纷纭,一方面由于这部典籍的文字古奥,又有图象,令人难于捉摸,另一方面由于其影响深远,人们习惯于从不同的角度评论其价值。怎样认识这部典籍的性质,对其评估,有无客观的标准,这个问题,如果从这部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的遭遇看,即是说,历史地看待这部典籍的命运,是可以解决的。我们知道,古今中外,任何影响大的经典,后人对它的理解,大都是从其所处时代的要求出发的,不同时代的人,往往赋予其不同的意义,此是意识形态发展的一条规律。如果,把握住某一经典流传的历史,弄清各个时代对其解释的特点和原因,其本来的性质和意义,是可以说清楚的。就《易经》这部典籍说,从其形成到流传,经历了三个阶段;《周易》,《易传》和历代易学。儒家尊奉的典籍,大都有经有传,传是对经的解释,解说经和传的为学,即经学。经、传、学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易经》系统的典籍亦是这样。古代的经学家,墓于尊孔读经的信念,往往将自己的解释视为经典的本义,甚至以正统自居,不注意三者的区别,所谓以传解经,以学解传,缺乏历史主义观念,其结果,经的本义便模糊不清了。甚至走上借古说今或以今释古的道路。我们今天研究《易经》系统的典籍,不应再因袭古代经学家治学的途径。以下从经,传、学三个方面,谈谈《易经》这一典籍的性质及其影响。 一,《周易》原本占筮典籍 此处说的《周易》,指《易》或《易经》中经的部分,不包括《易传》和易学。宋朝的大哲学家朱熹也是易学专家,提出“易本卜筮之书”(《语类》卷六十六)这一论断,认为此书乃周朝人算命用的典籍,不是讲哲理的著作,赋予其哲理的解释,是孔子易即《易传》的任务。朱熹此说,颇有眼力,是针对两汉以来的易学家视《周易》为穷理尽性之书而发的。《周易》所以是占卜之书,他依据先秦的文献,如《左传》、《国语》, 《周礼》等有关记载,做了论证。朱说难以反驳。按古代文献和近代出土文物提供的资料,上古人算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卜和占。 卜即龟卜,将龟甲和兽骨钻孔,以火烤之,依其周围呈现的裂纹形状,推断所问之事的吉凶。将其吉凶断语所卜之事刻在甲骨上,即是“卜辞”。个法于殷代已很流行。到了周朝,除龟卜外,又增加了依蓍草数目变化的程序,得出某一卦象,代替卜兆,推测吉凶。此种算命的方法,称为“筮’或占筮。依筮法判断所问之事的吉凶辞句,称为筮辞。据《周礼·天官》记载,周朝流行的筮法,又称为“易’,取蓍数和卦象变易之义,有三种,周易,连山,归藏。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将其卦象和筮辞编辑成书,即是《周易》。 此书成于西周时期,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便于算命时检查,作为判断吉凶的依据。今传《周易》一书的内容,由六十四种卦象和卦辞,爻辞构成。每卦六画,分别由奇偶两画或阴阳两爻即一和——组成。以数字示之,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系于卦象下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每一画下的辞句,称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共三百六十八条。怎样依卦象推断吉凶祸福,春秋以前的占法,不得而知。就《左传》提供的材料看,筮得某一卦象后,便查阅《周易》一书中相同的卦象,依该卦象及其卦爻辞推测所问之事的吉凶。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载,周史以周易为陈侯算了一卦,筮得的卦象为观卦象*,此为“本卦”,此卦象中第四画(由下向上数)为阴爻,变为阳爻则为否卦象*,此为“之卦”,从观卦引出否卦,即“遇观*之否*”。然后查阅《周易》书中观卦象及其卦爻辞。但爻辞有六条,应查哪一条?他查看第四画可变的一爻。据后来的解释,此爻之象出于揲蓍即数草棍时得出的数为六,称为老阴,如笼得的数为九,其爻象称为老阳,凡本卦中为老阳或老阴的爻象,都要变为其相反的爻象。查阅爻辞时,主要查阅可变的一爻。就观卦说,其可变的一爻即六四爻辞说,‘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周史便依此爻辞推断说:“此其代陈有国乎!”意思是陈敬仲的后代必能复兴陈国。此即后来《易传》所说的“易彰往而察来”。至于怎样数草棍的数目,得出某卦象,除《易传·系辞》大衍之数章提供的方法外,别无其他较早的材料可以说明。按大衍章的说法,取五十根草棍,拿出一根不用,余下四十九根。此四十九根,任意分为左右两堆,即“分二”,从其中拿出一根,即“卦一”,其余的草棍,按四根为一组,分别数之,即“揲四”,再将余下的草棍数目合为一堆取出,搁置一旁,此即“归奇”。此为一变。以后,将一变时剩下的草棍,再按上述的程序,即分二,卦一,揲四,归奇,数一遍,此为二变。其后,将二变的余数,再按上述程序数一遍,此为三变。三变的结果,其总数只能有四种情况,即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各除以四,为九,八、七、六。如其数为九,则为老阳爻象,为六,则为老阴爻象,,为七,则为少阳爻象,为八,则为少阴爻象。经过三变,得出一爻之象。经过十八变,便得出一卦六画之象,此即“十有八变而成卦”。据《周易》称阴阳二爻为九六,以及《左传》对筮法的解释,如区分本卦和之卦, 《易传》提出的揲菁成卦说,是大体可信的。此种揲蓍说,基于数学的演绎法则,其数目和程序都可以简化。总之,依上述文献提供的史料, 《周易》乃周人算命用的典籍,是不容质疑的。至于此书的作者,汉朝人认为八卦为伏羲所画,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或者认为爻辞为周公所作,此皆为传说或推测,不足为信,清代学者崔述和近人顾颉刚等都作了辨伪和考证。
目录:
目 录 编者绪语 代前言 第一编 易 经 一 《易经》与占筮 (1)龟卜与占筮 (2)占筮与《易经》 (3)《易经》一书的结构 (4)占卜在古代生活中的意义 二 卦象 (1)什么是卦象 (2)八卦起源 (3)八卦与六十四卦 (4)卦名与卦序 (5)卦象的逻辑结构和解释 三 筮法 (1)揲蓍成卦 (2)据卦爻定吉凶 (3)选取卦爻的方法 (4)吉凶由人 四 卦爻辞 (1)卦爻辞的起源 (2)卦爻辞的内容 (3)卦爻辞的意义 五 《易经》总论 (1)《周易》的定名 (2)《易经》的基本观念――象、数、辞、义 (3)关于象辞之间的关系 (4)《易经》的注释和流传 第二编 易 传 一 《易传》概述 (1)先秦关于《周易》的解说 (2)《易传》的形成和篇目 (3)《易传》的象数体例 (4)《易传》的义理内涵 二 《易传》的内容 (1)《彖传》 (2)《象传》 (3)《文言传》 (4)《系辞传》 (5)《说卦传》 (6)《序卦传》 (7)《杂卦传》 三 《易传》的范畴和命题 (1)易彰往而察来 (2)三材之道 (3)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4)位 中、时 (5)消息盈虚 (6)变通 (7)太和 (8)乾元和坤元 (9)天行健,地势坤 (10)天地�� (11)天地之数 (12)生生之谓易 (13)神无方而易无体 (14)几者动之微 (15)立象以尽意 (16)一阴一阳之谓道 (17)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18)太极、两仪、四象 (19)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20)易与天地准 四 《易传》的哲学思想 (1)天地相感与万物化生 (2)形上原则与数字模式 (3)天人合一与主体能动性 (4)变动不居与无往不复 五 《易传》的象数思维方式 第三编 易学及其历史 一 易学概述 (1)易学与经学 (2)易学中的两大流派和演变 (3)研究历代易学的意义 二 两汉易学 (1)汉易与今古文经学 (2)汉易的主要特征 (3)孟喜与京房的易学 (4)易纬 (5)关于焦氏易林 (6)郑玄易学 (7)荀爽、虞翻易学 (8)王肃易学 三 晋唐易学 (1)易学与玄学 (2)王弼易学 (8)韩康伯易学 (4)关于郑王之争 (5)孔颖达与唐代易学 (6)崔憬易说 四 两宋易学 (1)宋易与道学 (2)宋易的流传及其演变 (3)刘牧和邵雍的象数之学 (4)程氏的义理之学 (5)张载的易说 (6)朱震的象数之学 (7)朱熹易学 (8)杨简易学 五 元明易学 (1)元明易学发展的基本倾向 (2)吴澄与象学 (3)张理的象数之学 (4)蔡清的义理之学 (5)来知德的易学 (6)方氏父子的象数之学 六 清代易学 (1)王夫之的易学 (2)易学与汉学 (3)惠栋和张惠言的易学 (4)焦循易学 七 近人对《周易》经传的研究 (1)尚秉和及尚氏易学 (2)于省吾及《易经新证》 (3)闻一多及《周易义证类纂》 (4)李镜池及《周易探源》 (5)郭沫若及其易学研究 (6)高亨及其易学研究 第四编 易图学 一 易图学概述 (1)易图学与象数学派 (2)易图学的形成和发展 (3)图象与思维 二 河图与洛书 (1)关于河图洛书的最初记载 (2)汉儒论河图洛书即八卦九畴 (3)汉人编造的谶纬图书 (4)汉代河图洛书的内容 (5)黑白点河图洛书的问世 (6)宋儒论黑白点河图洛书 (7)河图与五行生成数 (8)洛书与明堂九宫数 (9)有关河图洛书的其他解释 (10)黑白点河图洛书的本义及后人对黑白点河图 洛书的探微 三 先后天图 (1)《说卦》中的八卦方位与五行说 (2)汉代卦气说与阴阳五行思想 (3)邵雍的先天图和后天图 (4)先天图的理论意义 (5)先天图的渊源 (6)邵雍的影响及后人的评论 四 太极图 (1)三类太极图 (2)周氏太极图的意义和地位 (3)儒道二家对太极图的应用 (4)关于周氏太极图渊源的争论 (5)阴阳鱼太极图的由来 (6)阴阳鱼太极图的意义 (7)阴阳鱼图的传播和画法 五 卦变图 (1)卦变说的由来 (2)京房的八宫卦图 (3)虞翻卦变图 (4)李之才卦变反对图 (5)李之才六十四卦相生图 (6)朱熹卦变图 (7)俞琰卦变图 (8)来知德卦变图 (9)卦变图的理论意义 第五编 易学与中华学术 一 概述 (1)《易》道对各个文化分支的普遍影响 (2)各个文化分支对《易》道的援引 二 易学与政治 (1)《易》为拨乱反正之书 (2)论政治得失和治民之道 (3)论治乱兴衰的规律 三 易学与伦理 (1)《易》为性命之书 (2)易学与社会伦理规范 (3)易学与道德基本原则 (4)易学中的人性论 (5)易学中的义利理欲之辨 (6)易学与道德修养 四 易学与哲学 (1)易兼天道与人道 (2)易学与人生观 (3)易学与宇宙论 (4)易学与形上学和本体论 五 易学与道教 (1)易学与道教概述 (2)道教中的易学家 (3)内丹派的易学和《周易参同契》 (4)道教符篆派和占验派的易学 六 易学与科学技术 (1)《周易》易学与科学技术的一般情况 (2)易学与技术发明 (3)易学与科学思想 (4)易学与天文气象学 (5)易学与数学 (6)易学与物理生物学 (7)易学和化学 七 易学与中医 (1)医易同源说 (2)易理与医理 (3)易学与《内经》 (4)汉唐著名医家对医易的论述与应用 (5)宋元明清著名医家对医易的论述与应用 (6)易理与气功 八 易学与中国艺术及审美 (1)《周易》圆道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2)《易》象与中国艺术及审美 (3)《易》数和文学艺术 九 易学与史学 (1)《周易》卦爻辞中的商周史迹和历史变革思想 (2)先秦时期史官通《周易》 (3)《易传》的历史变通思想 (4)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思想 (5)章学诚进化论的进步史观和“六经皆史”说 第六编 易学中的思维方式 一 形式逻辑思维 (1)卦爻中的演绎逻辑 (2)卦象结构中的演绎逻辑 (3)易学中的归纳推理 (4)易学与类比 二 辩证思维 (1)整体性原则 (2)变易性原则 (3)阴阳互补原则 (4)中和与均衡原则 三 直观意象思维 (1)“意象”的定义及其直观性 (2)符号性直观意象思维方式 (3)玄想性的直观意象思维 第七编 易学重要典籍简介 一 关于历代易学著述的著录 (1)先秦、西汉易学著作 (2)东汉易学著作 (3)魏晋南北朝易学著作 (4)隋唐易学著作 (5)宋元明清易学著作 二 孔颖达《周易正义》 三 李鼎祚《周易集解》 四 刘牧《易数钩隐图》 五 欧阳修《易童子问》 六 邵雍《皇极经世》 七 程氏易传 八 朱震《汉上易传》 九 朱熹《周易本义》 十 朱熹《易学启蒙》 十一 杨简《易传》 十二 来知德《周易集注》 十三 方孔�《周易时论合编》 十四 王夫之《周易内传》与《周易外传》 十五 胡渭《易图明辨》 十六 焦循《易学三书》 附录:《周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