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机器人

作者简介:
计海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内容简介:
《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机器人》将要进行的分析论证,属于对技术及由技术引发的人的自我认识问题展开的哲学反思。连接这两方面反思的纽带——同时也是《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机器人》的主题——便是“机器人”。对于机器人,不同的人可以给出不同的理解:它可以是工程师眼中的自动机器,可以是企业家眼中的生产设备,也可以是科幻小说家笔下的未来战士。但是,在哲学视野内的机器人却是一个具有挑战意味的概念,是一个逼迫哲学家们必须不断反思传统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异端。究竟是“人是机器”,还是“机器可以是人”,或者更进一步引出“机器是什么”,“人又是什么”的终极追问。由此,产生出种种的疑问和迷惑的“机器人”,实在不是一个可以随随便便打发掉的概念,值得我们用哲学的眼光去一探究竟。
目录:
导论 一、神·人·机器人 二、选题意义和论述思路一 三、相关研究概述 上篇 活动论技术观与机器人的观念 第一章 活动论的技术反思与制作的超限作用 一、亚里士多德:古典的活动论技术观 二、阿伦特:现代的活动论技术观 三、超限作用与机器人的观念 四、超限作用与技术伦理悖论解析 第二章 “人是机器”——功能化与机械化自我认识的历程 一、工具理性的超限作用与人的功能化 二、理念化思维的超限作用与人的机械化 上篇 小结 下篇 技术社会中的人与机器人关系 第一章 人机关系中的机器人 第二章 关系一:机器替代工人 一、从工具到机器 二、自动机器与工人 第三章 关系二:计算机替代大脑 一、人工智能可能吗 二、“深蓝事件”及其意义 第四章 关系三:想象中的人机共生 一、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 二、人机共生社会中的平等原则 下篇 小结 cyborg,人类的进化方向?——代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