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

彭德怀自述

彭德怀自述

作者: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9年8月

价格: 36.00元

ISBN: 9787801739209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 中央文献研究室权威专家精心整理,共和国元勋真诚自述人生传奇历程。

内容简介:

彭德怀是深受我国人民爱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也是国内和国际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十年动乱期间,彭德怀遭到残酷迫害,丧失人身自由,被长期“专案审查”,为了回答专案组对他提出的许多荒诞无稽的质问,彭德怀在他写的几份简历材料中,真诚地叙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并作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对种种诬蔑之词进行了义正辞严的驳斥,表现出一个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不屈不挠的坚强信念。本书即是由上述资历集结整理而成。 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彭德怀口述实录,本书内容真实,语言恳切,情感朴实,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可读性。

目录:

第一章 童、少年的遭遇第二章 湘军当兵 入湘军当兵 被派到北洋军阀部队侦察情况 驱张战役 闹饷风潮 关于援鄂自治之役第三章 立志救贫 杀恶霸地主欧盛钦 密议救贫会章程 去广东找朋友 当兵六年的感想 回家种地 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 湘军的矛盾和救贫会的活动 几次回家的情况第四章 找到了中国共产党 参加北伐 结识段德晶 成立士兵委员会 国民党叛变革命 唐先生智部东征失败 新洲战斗 当团长 破坏南县清乡委员会的成立 加入中国共 产 党 关于入党介绍人和入党日期问题第五章 平江起义 独立第五师随营学校成立 闹饷 开赴平江 决心起义 “我们起义了!” 简短的结语第六章 上井冈山 粉碎三省“会剿”建立湘鄂赣边区 红四、五军第二次会合于瑞金城 回师井冈山 恢复湘赣边区 攻打安福第七章 重返湘鄂赣边区 回到湘鄂赣边区 和中央巡视员潘心元的谈话 袁文才、王佐事件 边区全盛时期与中央四月来信 粉碎罗霖、郭汝栋师的进攻第八章 打长沙 关于打武昌和立三路线问题 占领岳州 第一次打长沙 成立一方面军第二次打长沙第九章 第一次到第四次 反“围剿”斗争 三军团东渡赣江 揭露伪造信件粉碎第一次“围剿” 粉碎第二次“围剿” 杀了黄梅庄 粉碎第三次“围剿” 创造新苏区学会做群众工作 打赣州 粉碎第四次“围鲴I”第十章 在反五次“围剿”前后逐渐认识王明路线 连城战斗 与十九路军的谈判 福建事变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开始 团村战斗 广昌战斗第十一章 从长征到三大主力会师 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结束 遵义会议到会理会议 和四方面军会合及对张国焘的斗争 红军长征出草地 粉碎对陕北的第三次“围剿” 东渡黄河进军山西 六月西征第十二章 抗日战争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关于军分会指示 关于第二次王明路线 反磨擦战役 大破袭战役(亦名百团大战)第十三章 解放战争 撤离延安 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斗 由防御转入进攻 新式整军 从瓦子街战役到攻克兰州 两次错误和一条宝贵经验第十四章 抗美援朝 出兵援朝 第一次战役 第二次战役 第三次战役 第四次战役 第五次战役第十五章 庐山会议前后 关于庐山会议前后的情况 七月二十三日对我是一个严重的考验附录一 彭德怀同志于一九五九年七月十四日给毛主席的信附录二 毛主席与彭德怀同志的谈话(摘录)生平大事年表出版说明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5-05 16:48:59
书香雅韵发表
《彭德怀自述》是一部震撼人心的著作,彭老的峥嵘岁月和坚贞信念跃然纸上。其坦诚的自我剖析,是对历史的真诚还原,更彰显了一代革命家的浩然正气。
2024-05-05 16:48:59
星汉灿烂发表
彭德怀的自述,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的坚守。十年动乱的迫害,没能击垮他顽强的意志,反倒凸显出他耿直无畏的人格魅力。这是值得后人铭记和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
2024-05-05 16:48:59
墨香如歌发表
读《彭德怀自述》,仿佛置身于烽火硝烟的岁月。彭老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掷地有声,将战场的残酷与革命的坚定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革命历史教科书,让我们缅怀先烈,砥砺前行。
2024-05-05 16:48:59
寻觅知音发表
彭德怀的自述,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在逆境中坚守信仰,在迫害中保持气节,彭老的精神令人敬仰。他的自述不只是一份历史记录,更是对人性光辉的赞歌,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2024-05-05 16:48:59
云卷云舒发表
《彭德怀自述》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彭老的经历令人感慨,他的精神令人敬佩。作为一代名将,他胸怀坦荡,在逆境中不卑不亢,在是非面前敢于担当。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民族脊梁的写照。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