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

“五四”九十周年祭

“五四”九十周年祭

作者: 杨念群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9-5-1

价格: 18.00元

ISBN: 9787506295697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空间• 记忆• 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主编,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著,2003)、《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主编,2004)、《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2005)等。兼任中华书局出版《新史学》丛刊学术召集人。

内容简介:

本书的探讨缘起于中国话语界长久以来对“五四”运动存在着的三种单一化的解读: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史叙事、不加批判地套用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史分析,以及以捍卫国学的名义否定“五四”批判精神的遗老遗少式的悲剧式论调。以此为背景,作者通过把“五四”扩展至清末变革和民初社会革命的前后长线关联中的重新定位,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史化”的“五四”研究路径,揭示了“五四”前后中国知识精英从政治到文化,再到社会问题的话题转换,并在从晚清民初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长程中,论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边缘知识分子崛起并进入主流话语圈的过程。本书不仅讨论了“五四”前后“社会”作为一个论域的产生以及如何替代其他主题的历史,而且通过考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际转换”以及与此相关的人际网络的变化轨迹,特别着力研究了“五四”前后不同知识群体的行为差异及其后果,描述了一幅充满地域和代际差异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智识图景。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21 04:04:21
雨夜清荷发表
杨念群教授的《五四》九十周年祭以独特的社会史视角切入,对“五四”运动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跳出固有的意识形态化和思想史解读范畴,将“五四”置于更宏观的社会变革背景下,探究其与清末变革、民初革命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对知识精英思想观念的演变、代际转换和人际网络的考察,本书揭示了“社会”作为论域的崛起,以及边缘知识分子如何逐步进入主流话语圈的过程。
2024-06-21 04:04:21
书海拾贝发表
《五四》九十周年祭是一部对“五四”运动再认识的力作。作者杨念群不拘泥于传统叙述模式,而是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他指出,从政治到文化再到社会问题,知识精英话语关注点的转变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轨迹。此外,作者还着重考察了不同知识群体之间的行为差异,通过人际网络的梳理,勾勒出不同地区、不同代际知识分子在“五四”前后所扮演的角色,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智识图景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2024-06-21 04:04:21
墨香阁主发表
在《五四》九十周年祭中,杨念群以其独到的史学功底,将“五四”运动置于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认为,“五四”不仅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一个社会革命,其影响深入到文化、思想、教育等各个领域。本书通过对知识精英代际转换和人际网络的分析,揭示了中国近代智识群体的分化和重组。杨念群的社会史视角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理解“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的全新思路。
2024-06-21 04:04:21
书虫阿文发表
《五四》九十周年祭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著作。作者杨念群跳出单一的政治史或思想史解读框架,将“五四”运动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史视野中考察。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通过对知识精英的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细致梳理,呈现了一幅清晰而复杂的中国近代智识图景。作者提出的“社会史化”的“五四”研究路径,为我们深入理解“五四”运动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2024-06-21 04:04:21
读书少女发表
杨念群在《五四》九十周年祭中,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多重视角的解读。作者不仅考察了政治和思想史层面,“五四”运动的社会史维度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他认为,“五四”前后中国知识精英关注点的转变,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局的深刻影响。此外,作者还着力研究不同知识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差异,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多样的中国近代智识图景。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