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

每天学点中国史

每天学点中国史

作者: 吕思勉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价格: 29.80元

ISBN: 9787802118041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中国历史学家。字诚之。1884年2月27日生于江苏常州,1957年10月9日卒于上海。幼年家贫无力延师,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断代史四部:《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通史若干部:《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等;以及专题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民族史》等。

内容简介:

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自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一顾颉刚 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I史上二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其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说:“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每天学点中国史》是吕思勉在20世纪30年代精心撰写的高中历史教材。《每天学点中国史》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叙述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制度沿革、文化发展。《每天学点中国史》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在形式上也极为生动活泼,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不仅条理清晰、记述准确,而且极多新颖独到、极有价值的见解,堪称一部优秀的中国通史普及读物。 目录 例言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 中国史时期的划分 第二编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第三编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第二章 秦汉之际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第四编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际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第八章 鸦片战争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第十一章 瑗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第五编 现代史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第十一章 军伐的混战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第六编 结论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目录:

例言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 中国史时期的划分 第二编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第三编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第二章 秦汉之际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第四编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际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第八章 鸦片战争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第十一章 瑗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第五编 现代史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第十一章 军伐的混战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第六编 结论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21 06:08:53
梦中的风铃发表
《每天学点中国史》是一本全面而生动的中国通史教科书。吕思勉先生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流畅的笔触,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娓娓道来,带领读者领略中国历史的浩瀚与风云变幻。书中既有对历史事件的纪实,也有对历史人物的评述,更有对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的深入探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历史的脉络,更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2024-06-21 06:08:53
远方的船灯发表
《每天学点中国史》不愧为中国通史领域的经典之作。与传统教科书式的叙述不同,吕思勉先生的文笔更像是在娓娓道来一段段精彩的故事。他深入浅出地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从民族形成到近代变革,将纷繁复杂的史实串联成一部清晰明了的画卷。尤其令人钦佩的是,吕思勉先生在历史叙述中融入大量史料和观点,既保证了史实的严谨性,又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思考。
2024-06-21 06:08:53
清风明月发表
《每天学点中国史》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吕思勉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通俗易懂的文笔,将历史的迷雾拨开,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书中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宏观把握,也有对历史人物的微观刻画,读来如临其境,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风起云涌的年代。吕思勉先生的史学功底深厚扎实,文笔流畅优美,读他的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思想的洗礼。
2024-06-21 06:08:53
知行合一发表
《每天学点中国史》是一本难得的佳作,让我受益匪浅。吕思勉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对中国历史的洞见十分独到。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晦涩的历史娓娓道来。即使是对于历史知识薄弱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和精髓。我强烈推荐这本书,因为它不仅是一部历史教科书,更是一部思想启蒙书,值得每个人一读。
2024-06-21 06:08:53
心似莲花开发表
一开始接触《每天学点中国史》,我被它那朴素的书名所吸引。没想到,翻开书后却发现了一座宝藏。吕思勉先生用平实流畅的文笔,串联起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带领读者穿梭于时空之中。书中既有对历史事件的详尽记述,又有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更重要的是,吕思勉先生还将史实与自己的见解相结合,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思考角度。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深深地被吕思勉先生的史学功底和家国情怀所折服。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