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自传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6日,字希逋,又字齐奘。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一生精通12国语言,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内容简介: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去世后,由其子季承首次授权出版的季羡林文集图文珍藏版。季羡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艰辛又丰富多彩,在本书中,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及感悟,帮助读者了解季老从一个农村的苦孩子成长为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所走过的路。书中还包括大量季羡林先生生前各个人生阶段的珍贵照片,其中很多是之前从未公开过的,生动再现了季羡林先生的传奇人生。
目录:
我的童年 / 001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 001 父辈们 / 001 每天最高的享受 / 002 开始认字 / 003 离开故乡 / 003 小学记忆 / 005 进入一师附小 / 005 做过一次生意 / 006 转入新育小学 / 007 新育小学的校舍 / 007 新育小学的教员和职员 / 009 在新育小学学习的一般情况 / 010 看捆猪 / 012 看杀人 / 014 九月九庙会 / 015 看戏 / 016 学英文 / 017 国文竞赛 / 017 中学时光 / 019 进入正谊中学 / 019 我的几个老师 / 020 考入北园高中 / 025 在北园高中的生活和学习 / 032 在济南高中 / 037 荣誉感继续作美 / 040 要革命 / 040 上国文课 / 041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 / 043 清华学子 / 045 报考邮政局 / 045 考入清华大学 / 046 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 047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门课程 / 052 教书谋生 / 055 回母校当国文教员 / 055 小小一招 / 056 又长了一番见识 / 057 “拿到了没有?” / 058 去国途中 / 059 天赐良机 / 059 在“满洲”车上 / 064 在哈尔滨 / 066 过西伯利亚 / 069 在莫斯科 / 072 德国十年 / 075 初抵柏林 / 075 哥廷根 / 082 道路终于找到了 / 083 怀念母亲 / 088 两年生活 / 090 章用一家 / 095 汉学研究所 / 098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101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 104 大轰炸 / 110 在饥饿地狱中 / 113 山中逸趣 / 116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 118 德国的老师们 / 121 学习吐火罗文 / 127 女房东 / 131 反希特勒的人们 / 135 伯恩克一家 / 137 迈耶一家 / 139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进城 / 141 盟国 / 147 优胜记略 / 148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 150 别哥廷根 / 153 滞留欧洲 / 158 赴瑞士 / 158 在弗里堡 / 160 同使馆的斗争 / 166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 168 游子归途 / 170 船上生活 / 170 在西贡 / 173 回到祖国的怀抱 / 176 在北京大学(1946~1965) / 181 思想斗争 / 182 终于找到了学术上的出路 / 186 眼前充满光明 / 188 陷入会议的漩涡 / 189 批判的狂潮汹涌澎湃 / 190 政治运动 / 193 在北京大学(1966~1977) / 197 从社教运动谈起 / 1971966年6月4日 / 200 对号入座 / 207 快活半年 / 211 自己跳出来 / 218 抄家 / 226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 / 234 千钧一发 / 241 劳改的初级阶段 / 248 大批斗 / 257 太平庄 / 262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 268 牛棚生活 / 271 牛棚转移 / 298 半解放 / 303 在延庆新华营 / 306 完全解放 / 306 翻译《罗摩衍那》 / 308 一个小插曲 / 309 一幕闹剧 / 310 我的恢复组织生活 / 313 在北京大学(1978~1993) / 315 政治环境 / 315 耄耋之年 / 318 迎新怀旧 / 318 九十述怀 / 324 九三述怀 / 334 九十五岁初度 / 338 我不能封笔 / 341 附录 / 34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