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

作者: 袁伟时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2

ISBN: 9787805425344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内容简介:

当今中国正在继续发轫于近代的借鉴西方走向富强之路的现代化进程,而中华民族悲壮的近代磨难的主要原因便在于对西方文化的跨文化误读,进而反思近代中国的悲壮历程对当前中国或许尤为紧要。很多中华学人矢志于辨析近代悲剧,不断阐发各自的宏论新见,以期尽可能认知近代悲剧的历史语境,而成为当前中国之鉴。袁伟时先生的《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便是辨剖近代悲剧的近著中极蕴新见的佳构。 作者在书中主要剖析了鸦片战争后五十年间(一八四○——一八九○)中华文化的能动表现者面对突然不期而至的西方文化的思考与迷失,从多方面揭示从经世致用思潮到洋务思潮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面对亘古未有的大变局,究竟什么才是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的殚精思考。作者高度评价魏源、郭嵩焘、王韬、冯桂芬、郑观应等有识之士,充分肯定他们的思想,称他们为“早期民主思想家”。 这些有识之士虽不曾执掌大权,甚至不曾入仕,但他们位卑不忘国忧,面对西方文化,他们广泛学习,认真观察,竭智思考,著书立言,为中国抵御侵略走向富强而呕心擘画,形成对西方文化的合理认知,并积极倡导中国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走向富国强民的现代社会。 这些有识之士尽管囿于当时的有限认知,没能象作者那样明确指出“华夷之辨是传统文化留给中华民族的历史重负”,“是中华民族步履蹒跚的直接原因,也是这个古老民族仍在沉睡的重要标志”,但他们已经认识到西方人不是夷狄。进而他们认识到西方“富强之基,与其政教精实严密,斐然可观,而文章礼乐不逮中华远甚。”“汽轮车船夺天工造化之奇,横行江海,无以为敌”(郭嵩焘),西方“以礼义为教,而不专恃甲兵;以仁信为基,而不先尚诈力;以教化德泽为本,而不徒讲富强”(王韬),而中国则已落后于西方,“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冯桂芬)。 至若向西方学习什么,这些有识之士指出,中国若要富强,首先应学习西方建立私有经济主导的工业化经济制度,“西洋之富专在民,不在国家也”,“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船以分洋人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益”。(郭嵩焘)。 那么,这些有识之士的对西方文化的合理认知以及据此对中国发展取向的合理选择为何不能为当权者所认同接受采纳呢? 我以为关键在于这些有识之士对西方富强的跨文化误读,他们误读了西方社会富强的起始条件,以为在当时中国的专制制度下是可以建立起富强的现代化社会的,而实际上西方建立富强的现代化社会的起始条件完全不同于当时中国的基于小农经济的专制社会制度和封闭保守的文化传统。 专制制度与富强有重大的不相容性。专制制度下只能实现有限的富强,而专制制度下的富强往往潜生民族和文化毁灭性因素。社会富强最终需要打倒专制。当时有识之士没有认识到西方思想家对专制制度的全面批判,因而没有认识到他们的建议根本不可能为当时中国的专制制度的当权者所接受采纳,或者说他们的建议不可能使当时专制制度下的中国真正走向西方式的富强的现代化社会。 作者在书中还理性地分析了当时对西方民主和策略的合理性,指纠了一些人对郭嵩焘、徐继畬甚至李鸿章的投降、卖国的不实斥骂,同时对赫德、林乐知、傅兰雅等西方在华人士对中国学习西方的建议作了冷面周细的分析,直斥一些人对西方人建议的纯情绪化反应,并坦陈了作者对太平天国、学习西方三阶段说、曾国藩、群众性等问题的思考和理解。这些闳见同样惠人新识,启人深思。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5-04 15:41:13
网络行者发表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是一本深入剖析晚清时期中国思想界风云变幻的著作。作者袁伟时先生以其独到的视角和严谨的考证,为我们呈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以及当时有识之士在变局中的思考与迷失。书中对魏源、郭嵩焘等思想家政治家的思想进行了高度评价,肯定了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作者也指出,当时的有识之士虽然对西方文化有了初步了解,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真正走出“华夷之辨”的思想桎梏,最终导致了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陷入被动挨打的地步。
2024-05-04 15:41:13
清风徐来发表
袁伟时先生的《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是一部思想性与学术性兼具的力作。该书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脉络和行为方式的梳理,为我们理解晚清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作者认为,当时的有识之士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既有开放包容的一面,也有保守排外的思想倾向,这一矛盾心理导致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存在着局限性,最终未能为中国找到一条真正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2024-05-04 15:41:13
山间隐士发表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一书让我受益匪浅。通过作者对晚清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深入考察,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与坎坷,与当时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认识的误读密切相关。作者指出,这些有识之士虽然对西方富强的根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未能全面把握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未能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最终导致了近代化道路的失败。
2024-05-04 15:41:13
海阔凭鱼跃发表
袁伟时先生的《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挖掘和对历史人物的细致分析,为我们还原了晚清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精彩画卷。书中对魏源、郭嵩焘等思想家的评价十分独到,既肯定了他们的进步思想,也指出了他们的局限性,为我们理解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4-05-04 15:41:13
星空下的守望者发表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史料,为我们揭示了晚清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的思想迷茫和痛苦挣扎。书中对郭嵩焘、徐继畬等人物的分析十分精辟,既肯定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也指出了他们的保守思想,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