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雁栖塞北--来自黄土高原的报告

雁栖塞北--来自黄土高原的报告

作者: (日)高见邦雄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5-04

价格: 26.1

ISBN: 9787801734136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内容简介:

一个生长在优越环境下的日本人,为绿化中国的黄土高原事业奔波于塞北的穷乡僻壤。面对文化条件、生活条件、自然条件等困难,他13年如一日,坚持自己的理想,实属不易。本书是高见在大同的农村现状考察报告,剖析了当地的严峻生态环境,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改进办法。

目录:

《雁栖塞北》寄语/刘德有——006 中文版序言/高见邦雄——010 前言——014 书中主要人物——020 第一章 怎么来到了这么个鬼地方!——022 在摸索中起步——025 “日本鬼子”——029 温增玉夫妇——033 我们受到了“监视”——038 黄土高原上的娜乌西卡—— 040 “高见”——我的中文名字——044 抛弃半生不熟的中国话——047 第二章 黄沙肆虐大地——050 越下越让人头疼的雨——053 严重的“水土流失”——055 水枯!——058 农家孩子多——064 环境破坏与贫困的恶性循环——067 文明之后剩沙漠——070 第三章 好事多磨——074 全国模范试点的悲剧——076 “我要上学!”——078 为小学校建果树园——081 用购物袋装钱捆——086 搞试点——090 破灭的梦——095 人比野兔更可怕——098 正视失败——101 第四章“出了问题,我负责!”——106 成立绿色地球网络大同事务所——108 女干部——110 大同培养的翻译——114 慰问张家口地震受灾地——117 能言善辩的干将——120 只要负起责任,人就能成长——123 祁学峰之后——126 第五章 黄土高原的套盘结构——130 苦干饮水的高处村子 134 新娘不嫁“盘子”边缘的人家——137 灾害专欺穷村子——142 连续的自然灾害最可怕——144 帮助重建小学校——147 三个条件——150 第六章 日本专家的参与——154 立花吉茂和植物园——155 远田先生的变化——161 被换了土的花盆——165 樱花小苗掀起的“革命”——168 菌根菌的惊人作用——170 实现混种过程的艰辛——174 摄影家的工作态度——177 第七章 “掺沙子”——190 人的想法是可以改变的——194 会吵架的人懂得吵架的火候——197 被迫吵架——199 喝酒的教训——202 恋爱、结婚、育子——205 第八章 终于初见成效——2lO 开始变化的村庄——212 开始生长的松树——215 环境林中心的扩大——219 花钱买罪受?——221 “自己养活自己”——225 第九章 何谓富裕?——228 雨天对话——231 供孩子们上学的贫苦农民——237 如果将幸福数值化——242 成绩驱动欲望——246 得与失——25l 延续的生命——255 第十章只种树不能算绿化——258 发现天然林——260 天然林再生的思路——262 建设灵丘植物园——267 祁学峰在市人大会议上的发言——271 “喜鹊林”——274 天然林和人工林——278 第十一章再论中国的水问题——282 被截流的黄河——286 争夺云彩——289 制约发展的“水”——291 北京的背影是沙中楼阁——294 环境意识的变化——300 后记——306 补遗重访西留乡——310 附录绿色使者高见邦雄一记一位在黄土高原植树的日本人《世界知识》记者葛军——312 译者后记/李建华——320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5-02 15:49:23
知音琴心发表
高见邦雄以其细腻的笔触,将黄土高原的贫瘠与无奈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用亲身经历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坚守与奉献。读罢此书,我深感那些为了梦想而奋斗的人值得我们敬佩。
2024-05-02 15:49:23
书海漫步发表
这是一本跨越国界的生态报告书,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劣现状。他提出的因地制宜的改进办法,为当地治理荒漠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24-05-02 15:49:23
云淡风轻发表
高见邦雄作为一名日本人,却对中国的黄土高原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本书是他13年考察工作的结晶,详尽地记录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他的坚持与付出,令人感动。
2024-05-02 15:49:23
畅游书海发表
本书是一幅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作者以客观的视角审视了当地的严峻问题。他提出的改进办法,虽然无法立竿见影,但为解决黄土高原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24-05-02 15:49:23
书虫二三发表
高见邦雄的经历让我深受触动,他以一名外国人的身份,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黄土高原的绿化事业。本书不仅是一本考察报告,更是一部感人的奉献史诗。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