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能力的本质和培养
作者简介:
戴耘(David Yun Dai) 博士,现任纽约州立大学教育与咨询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持终身教职。1980年代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硕士学位。曾任教于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90年代初赴美国普度大学攻读心理学,获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人才培养国家研究中心(NRC/GT)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美国“超常教育”著名学者兰祖利。现为美国超常教育主要学术刊物《超常儿童季刊》、《超常教育季刊》、《罗尔珀评论》等编委,出版有7本有关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超常能力培养的专著和主编文集,并发表研究报告、论文、书评文评、百科全书条目70余篇,在各种国际心理学、教育学年会上作研究报告计40多个。 戴耘博士长期从事超常个体和社会发生以及教育对策和模式方面的研究,2006年被全美超常教育协会授予“早期杰出学者”称号,他于2008-2009年间作为富布赖特学者到中国从事教育研究。2009年受中科院心理所邀请在“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的国际研讨会上作了关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主旨发言。他是香港中文大学超常儿童教育计划荣誉顾问,并受邀2013年1月在香港英才教育学院作“何东讲座”演讲。戴耘博士从2012起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
内容简介:
戴耘博士以前所未有的视野和远见,系统地提炼超常能力并为超常教育提出了一种新的框架领域。他围绕三大核心问题确定了九种主要争议:在才能发展中,先天能力、环境、经验和个人努力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我们如何界定超常教育的目标?如何促进卓越发展?如何定义超常教育的目标,促进卓越?本书必将成为该领域中的里程碑: • 仔细审视了有关超常教育本质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假设,并且解释了为什么用一种考虑环境和发展的方法代替传统心理测量方法是可行的。 • 在理解高潜能和青少年教育方面回顾过去,描绘现在,着眼未来。 • 着手解决“超常儿童模式”与“才能发展模式”之间的争议,卓越与公平之间的争议,以一种富有建设性的全面的方式回应“精英主义”的批评。
目录:
献词 致谢 导言 第一章. “天赋”概念简史 给“天才”下定义的挑战 一个辨证周期:对天赋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结语:天赋概念进入成熟期 第二章. 在培养与理解超常能力中存在的主要争议 超常能力概念演变中理论基石的变化 走向新的综合 主要争议的框架 第三章. 从“先天还是后天”到“后天中的先天” 先天后天论战的框架 先天后天的不可分性:一种不同的思维角度 结语:通向卓越的多种途径 第四章 刺猬还是狐狸?领域特殊性vs领域一般性是个体,领域和发展的共同作用 如何界定天才领域 领域一般性-特殊性作为人类能力的基本架构问题:是横向的,纵向的,还是分层级的? 不同发展水平上领域一般性-特殊性的意义 创造力:领域特殊性还是领域一般性? 结语:结构,功能和发展三个维度的整合 第五章 质的差异还是量的差异?个体的,过程的和发展的产物 背景:以将学生分类作为切入点的超常教育 个人品质和行为特征上质的差异的研究 发展是新异性与质的差异显现的过程 技术和实用的考虑 结语:什么时候“超常能力”是真的超常? 第六章 见仁见智:世界观和认识立场上的差异 “超常能力”最好的证据是什么:能力倾向还是真实成就? 我们如何理解超常能力和才能的本质与发展:通则性研究和个别性研究 如何解释和预测超常行为的表现和发展:还原论与生成论 结语:方法论的综合 第七章 超常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理解超常教育的框架 专长研究者和创造力研究者之间的争议 “超常儿童”和“才能发展”的争议 结语:才能发展个人方面与社会方面的整合 第八章 更大社会环境下的超常教育:牺牲公平换来卓越? 受到围攻的超常教育 “卓越”和“公平”的定义以及二者之间的争议 更广阔社会文化环境下的超常教育 结语:平等的机会,而非相同的结果 第九章 对卓越的整合理解:超常能力发展研究的CED框架 超常能力的形成:差异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基于分析水平去确定超常能力的生成属性和演化属性 四种分析水平的整合 根据CED框架对重要的本体论争议进行概念重构 CED框架对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结语:超常能力和卓越才能的环境-时间生成性 第十章 对个体发展有回应能力的,对社会负责的超常教育 理论、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超常教育的十字路口:定义、目标和指导原则 超常教育的发展前景:从研究到实践 结语:没有超常项目的超常教育能行得通吗? 术语说明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