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

世界摄影大师萨尔加多——与苦难者呼吸同一口空气的人

世界摄影大师萨尔加多——与苦难者呼吸同一口空气的人

作者: 萨尔加多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6

价格: 18.00元

ISBN: 9787534408922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萨尔加多生平概要 1944年2月8日:生于巴西。 1968―1969年(24―25岁):在巴西圣保罗大学和美国Vanderbilt大学获经济硕士学位。供职于巴西政府的经济部门。 1969―1971年(25―27岁):在英国伦敦,为国际咖啡组织工作。 1973年(29岁);开始从事摄影报道工作,报道作洲撒哈拉地区的大旱。 1974年(30岁):为巴黎的西格玛(Sygma)图片社进行摄影采访,到过葡萄牙和非洲。 1975―1979年(31―35岁):参加法国伽玛(Gamma)图片社,到过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十几个国家进行摄影采访。 1977―1983年(33―39岁):数次到拉丁美洲拍摄农民生活纪实照片,为编辑出版画册《别的美洲人》积累素材。 1979年(35岁):参加玛格纳(Maguum)图片社(至今仍为该社成员)。在世界各地进行摄影采访。1979年起,大量拍摄在法国的外国移民。 1981年(37岁):在美国华盛顿采访时拍摄到里根遇刺照片,用所获稿酬在巴黎购置一套住宅。 1992年(38岁):所获的尤金・史密斯人道本义摄影奖使他得以继续实现对拉丁美洲的采访。同年他的成果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摄影奖。 1984―1995年(40―41岁)在法国人道主义医疗团体协助下对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的旱灾进行摄影报道。 1984年(40岁):《别的美洲人》(AutresAmeriques)获柯达和巴黎城市奖。 1985―1986年(41―42岁):撒哈拉的旱灾报道图片获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的人道主义报道摄影奖。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推举他为1986最佳摄影师。获法国阿莱斯国际摄影节奖。开始到c西帕拉达山区拍摄金矿专题。 1987年(43岁):开始对即将消失的体力劳动进行大规模的摄影采访,为此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被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推举为1987最佳摄影师。 1988年(44岁):获“西班牙之王”摄影奖和德国埃里克沙洛蒙摄影奖。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再次推举他为1988最佳摄影师。 1989年(45岁):“萨尔加多个人影展”在瑞典戈德堡展出,并获瑞典维克多哈斯勃莱德摄影奖。《别的美洲人》和《撒哈拉――灾难中的人群》分别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和上海青年宫展出。 1990年(46岁):萨尔加多的个人影集《没有确定的魅力》在美国出版。 1993年(49岁):大型个人影集《劳动者》在英国出版。 1998年(54岁):为完成“人类家庭的迁移”摄影专题,到上海进行了26天摄影采访。

内容简介:

萨尔加多是一位“与苦难者呼吸同一口空气”的摄影大师,1982年,他以其照片中浓郁的人道本义精神,获美国的尤金・史密斯奖。1985年和1992年,他又以《埃塞俄比亚的饥荒》和《科威特的恐怖》两组摄影报道,连续两次在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获奥斯卡巴尔纳克奖。他与前辈布列松等人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注重“决定性瞬间”的追求,而又喜欢走进所要拍摄的人群里生活一个时期,使所拍照片更有深度。本书收录其代表作品30余幅,从中我们可以一睹这位摄影大师的现实主义风采。

目录: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18 21:10:22
文艺青年发表
萨尔加多的镜头里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有的只是与苦难者同呼吸的悲悯与共情。他的照片深入骨髓,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直击人心。
2024-06-18 21:10:22
老法师发表
萨尔加多,一个以相机为笔的艺术家。他用光影雕刻着历史,将饱经苦难的身影刻画成不朽的艺术品。他的作品既是时代的印记,也是人性的拷问。
2024-06-18 21:10:22
书虫发表
作为摄影界的布列松,萨尔加多将“决定性瞬间”的捕捉与深入人群的体验完美融合,创造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摄影作品。本书精选的30余幅杰作,带领我们领略大师的现实主义风采,触及人性和苦难的真谛。
2024-06-18 21:10:22
世界公民发表
萨尔加多的照片超越了新闻报道的范畴,成为反映人类共同命运的珍贵记录。他的镜头下的苦难者不仅是受害者,更是具有尊严和韧性的个体。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反思社会不公,呼吁人道主义精神。
2024-06-18 21:10:22
摄影爱好者发表
作为专业摄影师,我深深折服于萨尔加多的构图、光影和技术运用。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摄影师,更是一位富有同理心的观察者,用镜头传递着对人性和世界的关怀。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