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 冯友兰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1-2

价格: 35.00元

ISBN: 9787510017940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书,其后又有多种外国语种的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此书“冶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于一炉,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入化”,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由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先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于21世纪初重新翻译了此书,译文准确、通俗地传达了冯先生原著的精神。此插图修订版即以赵先生译文为底本,参照英文原版和涂译修订了明显的错误,并配以大量图片以期作为正文的延伸与补充,希望这些插图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书中的内容,增进阅读的乐趣。

目录:

作者自序 001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001 1.1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002 1.2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 006 1.3 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009 1.4 语言的障碍 011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013 2.1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014 2.2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015 2.3 《上农》——农业的价值 016 2.4 “反者道之动” 016 2.5 对自然的理想化 017 2.6 家族制度 017 2.7 入世和出世 018 2.8 中国的艺术与诗歌 019 2.9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019 2.10 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 021 2.11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022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025 3.1 司马谈与六家 026 3.2 刘歆及其诸子由来的学说 027 3.3 对刘歆学说的修正 029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033 4.1 孔子与六经 034 4.2 教育家孔子 035 4.3 “正名” 036 4.4 “仁”与“义” 036 4.5 “忠”与“恕” 037 4.6 “知命” 038 4.7 孔子的心灵修养 039 4.8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040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043 5.1 墨家的社会背景 044 5.2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046 5.3 兼爱 047 5.4 “天志”与“明鬼” 048 5.5 表面上的矛盾 049 5.6 国家的起源 050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053 6.1 早期道家与隐者 054 6.2 杨朱的基本思想 055 6.3 杨朱思想举例 055 6.4 《老子》与《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056 6.5 道家思想的发展 057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059 7.1 性善说 060 7.2 儒墨两家的基本分歧 061 7.3 政治哲学 063 7.4 神秘主义 066 第八章 名 家 069 8.1 名家和“辩者” 070 8.2 惠施的相对性理论 072 8.3 公孙龙的共相说 074 8.4 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076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079 9.1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080 9.2 道,无名 080 9.3 自然的不变规律 083 9.4 为人处世 084 9.5 政治理论 086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089 10.1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090 10.2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090 10.3 政治与社会哲学 091 10.4 感情和理性 092 10.5 达到至乐的途径 094 10.6 有限的观点 094 10.7 更高层次的观点 096 10.8 更高层次的知识 097 10.9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098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101 11.1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103 11.2 关于“辩”的讨论 103 11.3 “兼爱”辨 105 11.4 为“兼爱”辩 106 11.5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107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 发生论 109 12.1 六种术数 110 12.2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111 12.3 《月令》 113 12.4 邹衍 113 12.5 一种历史哲学 115 12.6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117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 荀子 121 13.1 人的地位 122 13.2 关于人性的学说 123 13.3 道德的起源 124 13.4 关于礼乐的学说 125 13.5 关于逻辑的理论 127 13.6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128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131 14.1 法家的社会背景 132 14.2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133 14.3 法家的历史哲学 134 14.4 治国之道 135 14.5 法家与道家 136 14.6 法家与儒家 137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139 15.1 事物之“理” 140 15.2 万物生成之“道” 142 15.3 万物变易之“道” 143 15.4 “中”与“和” 144 15.5 “庸”与“常” 146 15.6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147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149 16.1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 政治情况 150 16.2 中国的统一 151 16.3 《大学》 153 16.4 《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154 16.5 《庄子》中的折中倾向 155 16.6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 思想 156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161 17.1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162 17.2 宇宙论 163 17.3 人性论 165 17.4 社会伦理学说 165 17.5 政治哲学 167 17.6 历史哲学 168 17.7 对《春秋》的解释 169 17.8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170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173 18.1 思想的统一 174 18.2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175 18.3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分歧 177 18.4 扬雄和王充 179 18.5 道家与佛家 179 18.6 政治和社会背景 180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185 19.1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186 19.2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187 19.3 向秀和郭象 188 19.4 道是“无” 188 19.5 万物的“独化” 189 19.6 典制与道德 190 19.7 有为和无为 191 19.8 知识与模仿 191 19.9 齐万物 194 19.10 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194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197 20.1 风流与浪漫精神 198 20.2 “杨朱的乐园” 199 20.3 率性的生活 200 20.4 感情 203 20.5 情爱 204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207 21.1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208 21.2 佛教的基本观念 209 21.3 二谛义 211 21.4 僧肇的哲学 212 21.5 道生的哲学 214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219 22.1 禅宗起源的旧说 220 22.2 第一义不可说 221 22.3 修禅的方法 222 22.4 顿悟 224 22.5 无成之功 226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229 23.1 韩愈和李翱 230 23.2 周敦颐的宇宙论 232 23.3 精神修养的方法 233 23.4 邵雍的宇宙论 234 23.5 事物演化的规律 236 23.6 张载的宇宙论 237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 开端 241 24.1 程颢对“仁”的认识 242 24.2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243 24.3 程颐的“理”的观念 245 24.4 陶冶感情的方法 246 24.5 寻孔颜乐处 247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 理念的理学 251 25.1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52 25.2 “理”或原理 253 25.3 太极 254 25.4 “气” 255 25.5 性和心 256 25.6 政治哲学 258 25.7 修心养性的方法 259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 宇宙心学 261 26.1 陆九渊关于“心”的概念 262 26.2 王守仁的“宇宙”概念 262 26.3 “明德” 263 26.4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 264 26.5 “正事” 265 26.6 “用敬” 267 26.7 对佛学的批评 267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271 27.1 反对更新的儒学的思潮 272 27.2 孔教运动 275 27.3 西方思想的传入 278 27.4 西方哲学的传入 281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 哲学 285 28.1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286 28.2 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 287 28.3 哲学的性质 289 28.4 人生的境界 290 28.5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论 293 英文版编者序295 译后记299 出版后记304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18 20:10:33
清风拂柳发表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内容详尽、行文流畅的哲学史著作,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冯友兰先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以平实的语言将中国哲学的精髓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部了解中国哲学的绝佳入门书,也是进阶学习的良好基础。
2024-06-18 20:10:33
书香墨韵发表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堪称中国哲学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面广,论述精辟透彻。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将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代表人物和思想体系梳理得清晰有序,条理分明。对于想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2024-06-18 20:10:33
高山流水发表
《中国哲学简史》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思想启蒙之作。冯友兰先生通过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梳理和阐释,带领我们探寻中国文化的根源,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本书文字精炼,引经据典,既适合作为大学教材,也适合大众阅读,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
2024-06-18 20:10:33
海阔天空发表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著作。书中呈现了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阐述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异同,既有学术深度,又有通俗易懂。冯先生的文字充满哲思,蕴含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刻洞见,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2024-06-18 20:10:33
笔走龙蛇发表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大师手笔,冯友兰先生用其深厚的学问功底和对中国哲学史的独到理解,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中国哲学思想的壮丽画卷。书中既有对中国哲学史的宏观把握,又有对具体问题深入浅出的分析,展现了中国哲学博大精深的魅力。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