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

庭训格言

庭训格言

作者: 康熙 编,陈生玺 贾乃谦 注译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6

价格: 16.00元

ISBN: 9787534833557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内容简介:

庭训格言,ISBN:9787534833557,作者:(清)康熙|校注:陈生玺//贾乃谦

目录:

一、以诚敬接物待人,不务虚名 二、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 三、养生和治理天下之道皆在圣贤经书之中 四、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 五、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无不爱 六、我从来不委过于人 七、心虚则学进,盈则学退 八、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勇猛精进之心 九、孝道不在衣食之奉养,在得父母之欢心为真孝 十、知止者富,知足不辱,可以长久 十一、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 十二、三藩之乱时持心坚定,外示以暇豫 十三、大雨雷霆之际,决毋立于大树下 十四、大凡贵人皆能久坐 十五、一念之微为善为恶,畔然分明 十六、人之才行,当辨其大小 十七、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 十八、我自幼不喜饮酒 十九、人之养身,饮食为要 二十、人不能无好恶,但能胜其私心则善 二十一、诗以言志,礼以立身,乃学者之所必学 二十二、使令小人不可过严,亦不可宽纵 二十三、为将之道当身先士卒,兵丁不可令习安逸 二十四、居塞外当谨慎饮水 二十五、自天子至于庶人,家庭常理出于天伦至性 二十六、吉凶异道,吉事凶事决不相参 二十七、重视新满洲,以德服人 二十八、读书时当体认世务,应事时当据书理审其事宜 二十九、人至高年则不能耐暑 三十、《易经》乃四圣之书 三十一、凡事空谈,终属无用 三十二、凡人饮食,当择其宜于身者 三十三、凡人持身处世,当存恕心 三十四、赏罚乃代天宣教,非操柄者所得私 三十五、人之识见各异,皆出平日学力所至 三十六、留心典籍,编纂《康熙字典》 三十七、一言可以得人心,一言可以失人心 三十八、我自幼喜观稼穑,得五谷菜蔬之种必观其收获 三十九、诸国必有一所敬之神,人各有一惧怕之物 四十、初得西洋自鸣钟 四十一、佛经中以白为净,故以素白为吉祥 四十二、凡人平日当涵养此心 四十三、皇子阿哥当思各自保重 四十四、出猎亦得使之以时,养之以节 四十五、黄淮两河关系漕运民生 四十六、王、贝勒、贝子各宜本分度日,不可干预外事 四十七、命由心造,福自己求 四十八、读书各随分量所及,审其先后而致功 四十九、凡人最要者,惟力行善道 五十、我生性最忌杀戮,正以天地好生 五十一、字乃天地间之至宝 五十二、孝道亦应顺理之自然,则有益于身 五十三、算术与音律之学 五十四、物各遂其性,虽禽兽亦如其本地之生 五十五、五谷熟而民人育,奈何贵金玉而不知重五谷 五十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乃圣贤立志之根本 五十七、老年戒之在得 五十八、人有病请医疗治,必以病之始末详告 五十九、大概书法,心正则笔正 六十、选日必当选时,吉日不如吉时 六十一、清朝以弓矢取天下,习射不可一刻废懈 六十二、人惟反躬自省,忏悔改过,自然转祸为福 六十三、名实一物,好名者则徇名为虚 六十四、读书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 六十五、人在幼稚,精神专一,故须早学 六十六、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 六十七、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18 16:51:57
清风朗月发表
《庭训格言》一书集结了康熙皇帝对子女的教诲之言,可谓是为人之父的经典之作。书中所阐述的处世之道、治家之道、齐家之道等内容,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读来令人受益匪浅,深感康熙帝的治家智慧。
2024-06-18 16:51:57
云水一舟发表
《庭训格言》堪称一部清代家庭教育的典范,康熙皇帝以其深厚的儒家思想,教导子女修身养性、勤俭持家、尊老爱幼、识大体。书中所展现的父母之爱、兄妹之情,读来令人动容。它不仅是一部教子之书,更是一部齐家之道。
2024-06-18 16:51:57
故人西辞发表
《庭训格言》是一本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教育意义的古籍。康熙帝的训言内容丰富,涵盖了伦理道德、治学处事、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皇室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思想观念,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
2024-06-18 16:51:57
星河璀璨发表
《庭训格言》语言精练,文风质朴,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康熙帝以其父爱之心,谆谆教导子女,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发人深省,值得反复品读。
2024-06-18 16:51:57
青莲居士发表
《庭训格言》一书,结构清晰、条理分明,每一章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作者从格言入手,结合历史典故和现实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其含义和应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