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

从书房到厨房

从书房到厨房

作者: 杨牧谷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8月第1版

价格: 24.80元

ISBN: 9787561769447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杨牧谷(1945-2002),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资深学者、作家。杨博士阅历丰富、博学多才、对时事、社会触觉敏锐,常以第一时间在报纸、杂志、讲座、电视、电台中一针见血地分析回应,而且情理兼备;他一生致力于推动富有创意且有成效的社会工作。生平著作逾百本,本文是其作品中最为优美、精致的一本。 内容简介: 作者大半生时间都泡在两种房间:书房与厨房。 爱泡书房,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总是教人如何选择人生和判断是非。但仅此而已,不足以谈人生智慧;唯有也下到厨房来,书中的“知识”,脑里的“智慧”才会像活水一样流进心房,才能通晓做人之道。因为在厨房精心炮制食物,在餐桌旁闲聊日间趣事,在碗碟间话说儿女情长,方才体悟到厨房里外的“五味”问题不是简单地靠选择或判断来解决,而是靠中庸、靠调适,也是靠包容和接纳。 作者用亲历的践行让我们洞明一个道理:厨房这地方,既满是人间烟火,也有一眼灵泉。倘若能从美味菜肴里咀嚼出何谓“在幸福时快乐,在痛苦时沉思”之味,方明白书房厨房皆可通往人的心房。 人生至大至圣之道,或许书房也,做人大彻大悟之理,或许厨房也。故老子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目录: 自序/ i 睿智篇 一切从厨房开始/ 3 智慧与人生/ 4 于是我想起厨房/ 5 以前的厨房/ 6 家厨与餐厅/ 9 由灿烂到平淡/ 10 也是返璞归真/ 11 一个现实/ 13 创造回忆/ 15 佳节是契机/ 16 开年饭菜单/ 17 花香满屋/ 19 一点解释/ 20 儿时忆往/ 22 噪音与乐韵/ 23 贫穷但喜乐/ 24 还乡/ 26 常识的生与死/ 28 常识之路/ 29 常识之死/ 31 常识之生/ 32 厨房陷阱/ 35 时常发生的悲剧/ 35 被忽略的一环/ 36 不妨西学为用/ 38 想远一步/ 39 结语/ 40 平常乐•常常乐/ 42 大菜与小菜/ 42 小菜之厨/ 44 学习平常乐/ 46 买菜苦,没菜买更苦/ 48 没孩子的菜市场/ 48 超级市场的游戏/ 50 传统市场的苦与乐/ 52 苦乐同庆/ 54 到底我们可以有多穷?/ 55 两个悲剧/ 56 肠饥灶冷的日子/ 57 什么叫贫穷?/ 58 安贫与管理/ 61 由小事开始/ 63 给她一个惊喜/ 64 男人说“不”的理由/ 65 非以役人,乃役于人/ 69 权宜之法•方便之门/ 71 一个晚上发生的故事/ 72 拿因城的关怀/ 74 有之,失之,得之/ 76 别叫你的妈妈太沉重/ 78 师奶颂/ 80 怎样叫你的妈妈轻快?/ 82 餐桌的呼唤/ 85 神奇的餐桌/ 85 餐桌的沦陷/ 87 “桌边谈”/ 92 闲人勿进/ 93 秘密通路/ 95 情物皆丰的晚饭/ 96 同桌吃饭的精彩/ 99 “桌边谈”可成就什么?/ 101 结语/ 102 不系之舟/ 103 第一定理/ 104 第二定理/ 106 第三定理/ 108 结语/ 110 简朴篇 朴食/ 113 浮夸浪费的洋人早餐/ 114 穷奢极侈的中国人与中餐/ 115 素食健食/ 117 朴食之道/ 119 结语/ 120 简单的美——衣、食、住、行/ 121 何谓简朴生活?/ 123 缟衣/ 125 朴食/ 128 简居/ 131 健行/ 134 结语/ 135 好吃、便宜、有益又难出错的菜单——献给爱家夫妇(上)/ 137 小吃/ 138 汤类/ 139 蔬菜类/ 142 好吃、便宜、有益又难出错的菜单——献给爱家夫妇(下)/ 148 豆腐类/ 148 海鲜类/ 151 肉类/ 156 结语/ 158 简易新春食谱/ 160 菜谱/ 161 煮法/ 161 基石篇 风之窝——风雨同路话家庭/ 165 家庭是下一世纪流行的堡垒/ 166 突变是常规/ 169 当不测临到的时候/ 171 阴晴同路,圆缺共尝/ 174 结语/ 176 上天的叮咛/ 177 戴安娜事件的启示/ 177 “家”的概念/ 179 家庭这建制/ 180 家庭的基本角色/ 180 特别的关系网/ 181 谁作主?/ 182 对家庭角色的反省/ 183 丈夫眼中的妻子与妻子眼中的丈夫/ 184 结语/ 186

内容简介:

《从书房到厨房》内容简介:作者大半生时间都泡在两种房间:书房与厨房。爱泡书房,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总是教人如何选择人生和判断是非。但仅此而已,不足以谈人生智慧;唯有也下到厨房来,书中的“知识”,脑里的“智慧”才会像活水一样流进心房,才能通晓做人之道。因为在厨房精心炮制食物,在餐桌旁闲聊日间趣事,在碗碟间话说儿女情长,方才体悟到厨房里外的“五味”问题不是简单地靠选择或判断来解决,而是靠中庸、靠调适,也是靠包容和接纳。 作者用亲历的践行让我们洞明一个道理:厨房这地方,既满是人间烟火,也有一眼灵泉。倘若能从美味菜肴里咀嚼出何谓“在幸福时快乐,在痛苦时沉思”之味,方明白书房厨房皆可通往人的心房。 人生至大至圣之道,或许书房也,做人大彻大悟之理,或许厨房也。故老子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目录:

自序/ i 睿智篇 一切从厨房开始/ 3 智慧与人生/ 4 于是我想起厨房/ 5 以前的厨房/ 6 家厨与餐厅/ 9 由灿烂到平淡/ 10 也是返璞归真/ 11 一个现实/ 13 创造回忆/ 15 佳节是契机/ 16 开年饭菜单/ 17 花香满屋/ 19 一点解释/ 20 儿时忆往/ 22 噪音与乐韵/ 23 贫穷但喜乐/ 24 还乡/ 26 常识的生与死/ 28 常识之路/ 29 常识之死/ 31 常识之生/ 32 厨房陷阱/ 35 时常发生的悲剧/ 35 被忽略的一环/ 36 不妨西学为用/ 38 想远一步/ 39 结语/ 40 平常乐•常常乐/ 42 大菜与小菜/ 42 小菜之厨/ 44 学习平常乐/ 46 买菜苦,没菜买更苦/ 48 没孩子的菜市场/ 48 超级市场的游戏/ 50 传统市场的苦与乐/ 52 苦乐同庆/ 54 到底我们可以有多穷?/ 55 两个悲剧/ 56 肠饥灶冷的日子/ 57 什么叫贫穷?/ 58 安贫与管理/ 61 由小事开始/ 63 给她一个惊喜/ 64 男人说“不”的理由/ 65 非以役人,乃役于人/ 69 权宜之法•方便之门/ 71 一个晚上发生的故事/ 72 拿因城的关怀/ 74 有之,失之,得之/ 76 别叫你的妈妈太沉重/ 78 师奶颂/ 80 怎样叫你的妈妈轻快?/ 82 餐桌的呼唤/ 85 神奇的餐桌/ 85 餐桌的沦陷/ 87 “桌边谈”/ 92 闲人勿进/ 93 秘密通路/ 95 情物皆丰的晚饭/ 96 同桌吃饭的精彩/ 99 “桌边谈”可成就什么?/ 101 结语/ 102 不系之舟/ 103 第一定理/ 104 第二定理/ 106 第三定理/ 108 结语/ 110 简朴篇 朴食/ 113 浮夸浪费的洋人早餐/ 114 穷奢极侈的中国人与中餐/ 115 素食健食/ 117 朴食之道/ 119 结语/ 120 简单的美——衣、食、住、行/ 121 何谓简朴生活?/ 123 缟衣/ 125 朴食/ 128 简居/ 131 健行/ 134 结语/ 135 好吃、便宜、有益又难出错的菜单——献给爱家夫妇(上)/ 137 小吃/ 138 汤类/ 139 蔬菜类/ 142 好吃、便宜、有益又难出错的菜单——献给爱家夫妇(下)/ 148 豆腐类/ 148 海鲜类/ 151 肉类/ 156 结语/ 158 简易新春食谱/ 160 菜谱/ 161 煮法/ 161 基石篇 风之窝——风雨同路话家庭/ 165 家庭是下一世纪流行的堡垒/ 166 突变是常规/ 169 当不测临到的时候/ 171 阴晴同路,圆缺共尝/ 174 结语/ 176 上天的叮咛/ 177 戴安娜事件的启示/ 177 “家”的概念/ 179 家庭这建制/ 180 家庭的基本角色/ 180 特别的关系网/ 181 谁作主?/ 182 对家庭角色的反省/ 183 丈夫眼中的妻子与妻子眼中的丈夫/ 184 结语/ 186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17 21:46:15
书海泛舟发表
《从书房到厨房》用细腻的笔触,将书房与厨房这看似相悖的两个空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揭示了作者从知识到智慧的深刻思考。作者认为,只有亲身下厨,才能真正理解做人之道。书中处处流淌着温情与哲思,读来让人心生感慨。
2024-06-17 21:46:15
心灵旅人发表
《从书房到厨房》引领我踏上了一段心靈之旅。作者通过对书房和厨房这两个空间的对比,阐述了人生的真谛。书中既有对知识的追求,也有对生活的感悟。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故事,让我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共鸣。
2024-06-17 21:46:15
现实主义者发表
《从书房到厨房》是一本关注现实生活的书。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真知灼见不仅来源于书本,更源于生活实践。书中对厨房里的琐事的叙述,看似平淡无奇,却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2024-06-17 21:46:15
文艺青年发表
《从书房到厨房》是一本充满诗意的书。作者将厨房比作人生的舞台,将烹饪过程比作艺术创作,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绘出厨房里的酸甜苦辣咸。书中处处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赞美。
2024-06-17 21:46:15
知性派发表
《从书房到厨房》是一本具有思想深度的书。作者以厨房为出发点,对中西方文化和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书中探讨了理性与感性、知识与智慧、传统与现代等诸多问题,启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