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

说东道西

说东道西

作者: 唐鲁孙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1

价格: 23.00元

ISBN: 9787563351473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湾,1985年在台湾病逝。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财政商业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年轻时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被誉为民俗学家。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家之名。著作有《老古董》《酸甜苦辣咸》《天下味》等,量多质精,允为一代杂文大家,而文中所传达的精致生活美学,更足以为后人典范。

内容简介:

《唐鲁孙系列:说东道西》作者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湾,1985年在台湾病逝。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财政商业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年轻时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被誉为民俗学学。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之名。

目录:

馋人说馋(序一) 逯耀东 忆唐鲁孙先生(序二)高阳 何以遣有生之年(自序)� 辑一.美味珍馐� 想起有味美馄饨� 北平的烧饼油条� 山西面食花样多� 扬州炒饭伊府面� 闲话岭南粥品� 吃在江西� 吃在察哈尔� 山东半岛的几种特殊海鲜� 江南珍味苏州无锡船菜� 几样难忘的特别菜� 故都的羊肉床子� 德州扒鸡枕头瓜� 菊前桂后忆鱼� 口蘑的话� 熊掌琐谈� 金�调盐话酱园� 一盏寒浆驱暑热梅汤常忆信远斋� 溅雪堆花话啤酒� 辑二.故人轶事� 华园澡堂子・西来顺褚祥� 我所认识的还珠楼主� 啼笑因缘� 银河忆往� 早期电影界两位杰出人物� 阮玲玉的一生� 张织云的遭遇� 从北平几把好胡琴谈到王少卿� 言菊朋的凄凉下场� 看电视雁门关忆往� 辑三.风俗掌故� 闲话磕头请安� 北平的“勤行” 谈谈红白份子� 蓝印泥� 玩票・走票・龙票� 酒话之中蕴含人生大道� 从乱世用重典谈到前代的酷刑� 鬼气森森的打花会� 辑四.说东道西� 中国民间艺术 从藏冰谈到雕冰 香烟琐话 闲话鲨鱼� 天府上食珍味不如台北华筵� 话说当年谈照相� 发型杂感� 从金警星引起的回忆� 从一个小埠看美国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17 22:40:14
书香门第发表
读唐鲁孙的《说东道西》,宛如置身一个时光隧道,回到那个繁华而神秘的老北京。唐鲁孙用他犀利的笔触,描绘了那时的人们、事迹和风貌,读来趣味盎然。身为皇亲国戚的唐鲁孙,不仅见识广博,而且对民俗掌故如数家珍。书中不仅有对北京风俗的解读,还有对宫廷秘闻的揭秘,令人大开眼界。
2024-06-17 22:40:14
文青少女发表
《说东道西》是一本关于老北京风情的文化随笔集。作者唐鲁孙出生于皇亲国戚之家,自幼耳濡目染,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入的了解。书中以幽默风趣的笔调,记述了各色人物的轶闻趣事,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市井生活画卷。唐鲁孙对美食的见解更是独到,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皇家菜式和特色小吃,读来让人食指大动。
2024-06-17 22:40:14
历史爱好者发表
作为一部民俗掌故集,《说东道西》为我们还原了一个鲜活的晚清北京城。作者唐鲁孙的文笔生动细腻,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神态和时代的背景风貌。从宫廷秘闻到民间习俗,从皇家菜式到市井小吃,唐鲁孙以他的博闻强识和独到见解,带领我们领略老北京的独特魅力。读完此书,对晚清的社会风貌和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24-06-17 22:40:14
饕餮发表
如果你是美食爱好者,那么《说东道西》绝对不能错过。作者唐鲁孙作为美食专家,对皇家菜式和北京特色小吃有着深入的研究。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珍馐美味的制作方法和背后故事,读来令人垂涎欲滴。唐鲁孙的文笔诙谐幽默,对菜肴的描写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舌尖上的盛宴。读完此书,不仅涨了美食知识,也对老北京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2024-06-17 22:40:14
八卦达人发表
作为宫廷秘闻录,《说东道西》满足了我的八卦之魂。作者唐鲁孙出身皇亲国戚,亲历了诸多宫廷事件,对皇室轶事有着独家解读。书中揭秘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人的秘闻趣事,以及晚清宫廷的政治斗争和生活风貌。唐鲁孙的文笔犀利,对人物的刻画生动形象,读来犹如身临其境,见证了历史的跌宕起伏。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