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后悔情绪之研究

作者简介:
张结海: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心理学教授,评论家。早年从事后悔决策情绪研究,于1997年发表了第一篇后悔情绪研究的论文。之后在国内、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先后提出后悔的一致性模型、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概念、共同参照点测量框架等概念和理论,得到了国内外学界同行的广泛关注。后来他的研究扩展到实验经济学、离婚家庭的主观幸福感、移民的文化适应、中国人的形象传播等领域。目前,他将自己的研究领域聚焦于正在变化发展的中国对中国人的心理影响。 科研工作之余,他发表了许多杂文和散文,杂文曾入选《南方周末》年度十佳评论文章,散文曾获我国文化部举办的中法文化年征文比赛第一名。出版有杂文集《我愤怒》、散文集《欧洲的翅膀与中国的云彩》、调查报告《中国男人调查》等。
内容简介:
《社会转型期后悔情绪之研究》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后悔的研究历史及概念;后悔的主要理论及框架;后悔研究的主要方法;决策原因对后悔的假设思维的影响、假设思维和后悔的跨文化研究、后悔的内容研究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后悔的研究历史及概念 哲学对后悔的研究 / 经济学对后悔的研究 / 心理学对后悔的研究 / 假设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与后悔 / 做(Action)和不做(Inaction)与后悔 / 后悔的概念追溯与构成成分分析 / 后悔的词源学定义 / 作为认知现象的后悔 / 作为情绪现象的后悔 / 后悔与三个相似概念的区别 / 后悔与假设行为(Undoing) / 自责(Remorse)与后悔 / 内疚(Guilt)与后悔 / 后悔的定义 / 第二章后悔的主要理论及框架 标准理论 / 特例(Exception)和常规(Routine) / 向好(Ideals)和向坏(Violations) / 可靠和不可靠的知识 / 原因和结果 / 焦点人物和背景人物 / 假设思维的情绪角色 / 后悔的时间性模型 / 研究证据 / 后悔时间性变化的内在机制 / 后悔的“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效应 / 先前的研究是怎样界定“做”与“不做”的? / 相对的“状态改变/状态继续”与绝对的“做/不做” / 状态改变/状态继续与做/不做的区别 / 研究的证据 / 总结 / 实验研究(短期后悔)与现场研究(长期后悔) / “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框架内在机制 / 后悔的调节理论 / 什么东西叫做后悔? / 后悔是在此刻搭建的一座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 我们都后悔什么? / 安全比遗憾更好吗? / 后悔调节的策略 / 第三章后悔研究的主要方法 后悔的产生方法 / 故事法的基本框架 / 回忆法 / 活动诱导法 / 后悔的测量方法 / 等距量表中被试内与被试间测量差异 / 共同参照点测量方法 / 生理指标测量 / 后悔个体差异测量 / 第四章决策原因对后悔和假设思维的影响 原因对后悔的影响 / 不做的效应(Inaction Effect) / 原因的直接影响 / 原因对特例常—规效应的影响 / 自由事件和被迫事件 / 研究证据 / 假设思维的加工过程分析 / 第五章后悔的主要影响因素 心理距离对后悔的影响 / 心理距离的孤岛效应 / 心理距离在实际生活中的检验 / 决策后果严重程度对后悔的影响 / 后果严重程度对做与不做的后悔数量的影响 / 后果严重程度对做与不做的后悔强度的影响 / 后悔的个体差异 / 个性差异对做效应的影响 / 后悔的性别差异 / 第六章后悔的内容研究 西方社会的后悔内容研究 / 女性后悔内容研究 / 天才的后悔内容研究 / 中国社会的后悔内容研究 / 后悔内容的理论解释 / 后悔内容的机会理论 / 失去机会理论 / 第七章假设思维和后悔的跨文化研究 萨皮尔-沃尔夫假设及布鲁姆和欧之争 / 布鲁姆的理论及研究 / 欧的反驳和布鲁姆的再反驳 / 小结:布鲁姆和欧之争 / 吉洛维奇的后悔时间性模型的跨文化检验 / 中国的研究及结果 / 日本的研究及结果 / 俄罗斯的研究及结果 / 小结 / 假设思维文化差异的特殊领域论 / 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 / 标准(Norm)上的文化差异 / “值”在中国人假设思维中的作用 / 理由,后果和假设思维 / 值、值和成本/收益比 / 实验概述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