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
:

文学课堂与文学研究

文学课堂与文学研究

作者: 张业松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价格: 30.00元

ISBN: 9787309063400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内容简介:

目录 题解 一、鲁迅课 1、重读《呐喊•自序》 2、鲁迅文学的再认识 3、暗夜的苦痛和想象 4、复旦大学课堂上的鲁迅 二、从注释到文学史 1、“历史文本”是这样被构造出来的 2、应该再注一注《周作人全集》 3、文学史线索中的巴金与鲁迅 三、“胡风问题” 1、胡风理论的错位与遭际 2、“胡风问题”的三个论域 四、舒芜研究 1、关于舒芜先生的是非 2、舒芜的两篇“佚文” 五、人品和学问 1、贾植芳与《贾植芳文集》 2、“贾拒认舒”材料补 3、贾植芳先生的学术贡献 六、“学科”与“方法” 1、略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2、文学研究中的“上海”主题 3、中国现代文学的下限问题 七、文学期刊与当代创作 1、文学民主与个人才能 2、《上海文学》点评四则 3、关于台港暨海外华文作者的文学身份本地化 4、向“新概念”要求“概念” 八、今三十年 1、打开“伤痕文学”的理解空间 2、《叔叔的故事》的文学史意义 3、如何评价《兄弟》 4、新世纪小说三记 代跋:贾植芳先生的最后时刻 题解 题名为《文学课堂与文学研究》,是因为本书的内容与大学的文学课堂密切相关。首先是书中的一些篇章直接来自于课堂,是授课或讲演记录。比如《重读<呐喊•自序>》,原本是在山东聊城大学承办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青年学者研讨会”上的发言,承蒙钱进女士取得录音,寄来上海,由宗原整理成文;《鲁迅文学的再认识》、《暗夜的苦痛和想象》两篇,脱胎于在“上海普教系统名师培养语文学科基地组织”的演讲,刘云整理;《文学史线索中的巴金与鲁迅》来源于巴金去世后的一堂鲁迅课,那天的课恰逢鲁迅忌日,而巴金2天前去世,时间点非常巧合,我有些感慨,讲得多些,虞箐同学帮忙录了音,罗铮整理。由于我生性懒惰,事先很少准备完整的讲稿,事后更少把讲过的东西记下来,这些讲稿若不是朋友们帮忙,很可能也就随风而散,无可追迹了。所以尽管只是几篇平平无奇的文字,能够留存在这里,背后包含了很多课内课外的友谊和付出,是应该记取和感谢的。 其次,本书的相当一部分篇章,来自于课堂的触发和在此基础上的引申,是课堂教学与个人研究相互促进的见证。2004年秋季接手鲁迅精读课,现在想起来还有点阴差阳错的感觉,但至少从个人收获的角度,回头看看结果还不错。《“历史文本”是这样被构造出来的》是第一次上这门课时的收获,当时很想把标题写成《<鲁迅全集>的一条注》,想来想去总觉得有点不踏实,回去查书,才记起是章培恒先生用过的题目,未敢效颦。后来用了怎样的标题去投稿已经忘了,现在的标题及文内分段,都是《文汇报》“学林”版主编陆灏先生的手笔。《应该再注一注<周作人全集>》也是在《文汇报》上发表过的文字,“笔会”版,周毅女士经手。贸然闯进一桩别人的笔墨官司里,发表的仍是我的讲课心得。记得周毅曾转给我看笔战一方的当事人对我的反馈,夸赞的主要还是她们的版面有勇气。 不独鲁迅课,本书的所有篇章,可以说都是我在复旦任教之后的产物。复旦课堂对教师和学人的磨砺,代有著例,我的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他曾不止一次地教导我:在复旦任教,第一位的是要把课上好,做一位好老师。我的师兄也曾不止一次地教训我:你看你,老想把自己跟老师比,老师是你能比的吗?呵呵,说的是。“好老师”的目标即使是我所敢望,恐怕也非三年五载能够炼成。在这方面,我充其量只是以自身经历为契机,对“以人养课,以课养人”的复旦传统多少有所体会和认识。这些认识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站稳复旦的讲台不容易。也许正因为我不是一个很努力的老师,这种感受才尤其明显吧,总之我体会,复旦的课堂是一个成长的空间,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永远不要指望在这样的空间里停滞,或者说获得自己的“完成”,否则恐怕很难从中找到乐趣。在我,这些乐趣可以表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下限问题》的“正经”,也可以表现为《打开“伤痕文学”的理解空间》的“捣乱”,不过我自己更看重的,还是《复旦大学课堂上的鲁迅》所记载的那些,觉得那才是复旦课堂的真正的迷人之处。顺带说明,《打开“伤痕文学”的理解空间》一文最初发表于澳门利氏学社2007年11月28日-12月2日举办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个人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后来做过修改,交《当代作家评论》发表,《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是这个修订版。 最后,我受教于复旦二十余年,其中包括与已故的贾植芳先生密切接触的十余年。可以说,个人在文学乃至人生的主要方面的取得,无不与复旦、老师和先生的课堂息息相关。这样的课堂,它是有形的结构,也是无形的线索;体现于具体的人事,也呈现为抽象的坚持;是一时的经历,更是一生的因缘。总之,我受惠于这样的课堂,服务于这样的课堂,也别无选择地热爱着这样的课堂,最大的愿望,是不辱没这样的课堂。 2008年9月29日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13 08:17:20
书虫爱读书发表
《文学课堂与文学研究》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张业松教授从课堂教学出发,通过对鲁迅、胡风、舒芜等文学大师的再认识和研究,深入探讨了文学史的构造、文学研究的方法和当代文学的走向。全书既有严谨的学术考据,又有生动的课堂案例,可谓融学术性、可读性和启发性于一体,对于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目。
2024-06-13 08:17:20
文学迷少女发表
作为一名文学专业的学生,我非常喜欢《文学课堂与文学研究》。这本书不仅让我对鲁迅、胡风等大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文学史的构造有了更多的思考。特别是张业松教授在书中对‘胡风问题’的深入探讨,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全面的了解。另外,本书对当代文学的新动向也有独到的见解,让我对文学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2024-06-13 08:17:20
老学究发表
这本书是张业松教授多年教学和研究的结晶,既是对传统文学研究的继承,也是对当代文学研究的新探索。全书饱含着张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学术见解,对于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些章节可能会稍显艰涩,需要有一定的文学理论基础才能读懂。
2024-06-13 08:17:20
文学爱好者发表
《文学课堂与文学研究》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书。张业松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枯燥的文学理论讲得生动易懂。书中对鲁迅的再认识,让我对这位文学巨匠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胡风问题’的深入探讨,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当代文学的见解,让我对文学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一本适合所有文学爱好者阅读的好书。
2024-06-13 08:17:20
文艺青年发表
这本书就像一场文学盛宴,每一篇文章都散发着浓浓的学术香气。张业松教授从鲁迅到胡风,从舒芜到贾植芳,带领读者领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书中的每一篇课堂实录,都让我仿佛置身于复旦的课堂,感受着大师的风采。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张教授对‘胡风问题’的探讨,既有历史深度,又有理论高度,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