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
作者简介:
罗振亚(1963- ),黑龙江讷河人,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任教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天津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出版有《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等专著六种,主编《龙江特色作家研究》等丛书四套,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先后获黑龙江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青年一等奖、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及省市社科基金项目多种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的三次自律运动期为框架,在描述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的流变过程,探讨象征诗派、现代诗派、九叶诗派、台湾现代诗派、朦胧诗派、后朦胧诗派、90年代的个人化诗歌、70后诗歌以及女性主义诗歌之间的承续与变异、每个时段不同特质的基础上,重点揭示各流派之伺共融互补、错综复杂的关系,总结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的内在律动模式和流变规律,探讨其与20世纪历史、中外诗歌艺术传统的复杂关联,发现并把握中国先锋诗学的重要问题,最终建立了20世纪中国先锋诗学体系 目录 绪论 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的嬗变及其历史启迪 第一章 新诗史上的一支异军:20世纪20年代的“象征诗派” 第一节 悄然飘落的“微雨”:象征诗派的萌动 第二节 “中伤的野鹤”:象征诗派的意向模态 第三节 出入于“象征的森林”:象征诗派的艺术趋向 第四节 一支有代表性的潮流:象征诗派的功过评说 第二章 中西艺术交汇处的卓然创造: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诗派” 第一节 由来与归宿:现代诗派的发生动因与历史流变 第二节 “纯诗”艺术的理论基石:现代诗派的诗学思想 第三节 病态的诗化青春:现代诗派的情思空间 第四节 制作“合适的鞋子”:现代诗派的艺术创新 第五节 一片沃野 二水分流:现代诗派中主情派与主知派的审美差异 第三章 严肃而痛苦的探索: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诗派” 第一节 在现实与心灵的二重空间鸣唱:九叶诗派的本体世界特征 第二节 “深沉的河”:九叶诗派审美品格的寻求与构建 第三节 充满启迪意义的丰碑:九叶诗派的发生动因与美学价值 第四章 扯不断的血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代派诗” 第一节 回头的浪子:台湾现代诗的西化与回归 第二节 “孤岛”奇葩:台湾现代诗的思想与艺术殊相 第二节 闪烁群星谱:台湾现代诗人抽样透析 第五章 定格辉煌:新时期的“朦胧诗派” 第一节 运行的地火:“前朦胧诗”论 第二节 心灵与历史的同构:朦胧诗派的心理机制 第三节 断裂地带崛起的峰峦:朦胧诗派的美学追索 第四节 永远的风景:朦胧诗的争鸣与“盖棺论定” 第六章 集体书写的“美丽的混乱”:“第三代”诗歌运动 第一节 生命本体的喧哗:“第三代”诗的意味革命 第二节 从意象到事态:“第三代”诗抒情策略的转移 第三节 告别优雅:圭臬崩溃后的俗美呈现 第四节 迷踪与沉寂:“第三代”诗的命运反思 第七章 “个人化写作”的确立与分化: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诗歌 第一节 先锋诗歌的历史断裂与转型 第二节 “个人化写作”:通往“此在”的诗学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先锋诗歌的“叙事诗学” 第四节 “知识分子写作”:智性的思想批判 第五节 民间立场:日常口语化的解构写作 第六节 先锋诗坛的“多事之秋”:世纪末的论争和分化 第八章 “另类”的声音:“下半身写作”领衔的'70后诗歌 第一节 形下世界的肉体“乌托邦” 第二节 原创的“快乐的文本” 第三节 “突围”与“运动” 第九章 出入于“自己的屋子”:女性主义诗歌 第一节 解构传统:20世纪80年代的躯体诗学 第二节 激情同技术遇合:20世纪90年代的审美新向度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