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
:

反抗与追忆

反抗与追忆

作者: 卢文婷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3

价格: 46.00元

ISBN: 9787516140284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卢文婷 1983年生,吉林长春人。200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保送至武汉大学文学院,2008年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入武汉大学文学院攻博,2012年获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与女性主义。

内容简介:

从晚清到“五四”,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渐从众声喧哗削减成为一种以“爱情”与“革命”为核心概念的文学框架。在文学史的建构中,这种单向度的浪漫主义常被指认为“积极浪漫主义”,以区别于德国式的“消极浪漫主义”。德国浪漫主义的回归传统(“向后看”)与探索内心(“向内看”)的主题,在此框架下,就被从实践与理论领域一同排除在“五四”浪漫主义的影响根源之外。这一误读,既曲解了文学史的事实——德国浪漫主义一直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新文学的主题与风格,同时也无助于理解从晚清到“五四”复杂的文化困境与诉求——民族主义与民族传统之间的张力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该书试图从“浪漫主义”这一概念在中国的传播、误读与变形入手,以民族主义与民族传统这两个论题为中心,在显性与隐性的双重层面上挖掘德国浪漫主义对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

目录:

序 引言 第一章 放大与遮蔽:接受浪漫主义 第一节 法国浪漫主义的晚清面容――《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文化旅行 第二节 《哀希腊》与浪漫的革命者:苏曼殊与拜伦的身份融合 第三节 《摩罗诗力说》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经典化 第四节 被遮蔽的暗流:失声的德国浪漫主义 第五节 个案之一:《野草》中的德国浪漫主义主题 第二章 失落与寻回:民族主义 第一节 对立的隐喻:健康与疾病 第二节 浪漫主义一民族主义 第三节 身份焦虑:从天朝子民到弱小民族 第四节 折中的策略:身体民族主义 第五节 个案之二:冯至《河上》中的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世界主义的冲突 第三章 反抗与追忆:新语境中的旧传统 第一节 对立的隐喻:光明与黑暗 第二节 语言战争――重构文化身份 第三节 周作人与顾颉刚:民俗学的双重变奏 第四节 浪漫的古典:《学衡》的理论困境 第五节 重释传统:反讽、断裂与追忆――以《补天》、《孤竹君之二子》与《昨日之歌》为个案 结语 民族传统与民族身份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08 01:04:04
云上梦游发表
《反抗与追忆》以其深厚的历史感和犀利的见解,将我们带入了一段激荡的时代。卢文婷教授以独到的视角,揭示了浪漫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复杂历程,呈现了一幅令人信服的文化变迁画卷。
2024-06-08 01:04:04
阅读之门发表
这本书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德意志浪漫主义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它以翔实的史料和精辟的分析,论证了德国浪漫主义的根基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024-06-08 01:04:04
书香咖啡发表
卢文婷教授的《反抗与追忆》,以极富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演变和影响。她巧妙地将民族主义和民族传统这两个概念作为切入点,揭示了浪漫主义思潮在塑造中国文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024-06-08 01:04:04
文史探秘发表
《反抗与追忆》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研究著作。它以德国浪漫主义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卢文婷教授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大胆提出了新见解,为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4-06-08 01:04:04
笔墨春秋发表
这部学术著作,以严谨的论证和流畅的文笔,带领读者踏上了浪漫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探索之旅。卢文婷教授以独特的敏锐性,挖掘出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在晚清和“五四”时期中国文学中的深远影响。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