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

反抗的未来

反抗的未来

作者: 于丽娅•克里斯特娃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月

价格: 16.00元

ISBN: 9787563369218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于丽娅•克里斯特娃(1941— ),中译名又作克里斯蒂娃。原籍保加利亚的法国著名文本理论家,精神分析学家,小说家。现为巴黎第七大学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常任客座教授。克里斯特娃和罗兰•巴特同为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的创立者,主要学术著作有《符号学:符义分析研究》(1969)、《长篇小说的文本》(1970)、《恐怖的权力,论卑鄙》(1980)、《自己的外人》(1988年)、《心灵的新疾患》(1993年),《感性的时间》、《汉娜•阿伦特》(1999)、《梅勒妮•克莱因》(2000)等。此外,和阿尔贝•加缪一样,克里斯特娃将小说和广义上的艺术创作看作是当代反抗的一种有效形式,并在此意义上创作了《武士们》(1990)、《老人与狼》(1991)、《占有物》(1996)等多部小说。

内容简介:

我确信,这个看似如此渴望宗教复归的世纪之末,实际上是在渴望着神圣之物,我指的是人类进行思考——不是在功利的意义上而是在质疑的意义上——的那种欲望,它使得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同时按照对立推理,又得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物种。人类的这一特征曾经被称作“神性感”或“神圣感”,对于作为作家、精神分析学家、符号学家的我而言,它具体体现在语言的显现之中。在我看来,依赖于母性文明的符号表达是最为遥远的天际,当思想试图越过身体反思自身、潜入自身时,它就会走进那个遥远的天际。 ——于丽娅•克里斯特娃 本书中,所谓“反抗”,在词源学和普鲁斯特的意义上来讲,指的是意义和冲动相互回溯,从而揭示记忆、让主体的生命重新开始。在怀疑批判精神失去了道德审美意义的今天,本书作者在努力以自身立场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中的信仰危机提供解决之道。 “对谁进行反抗”和“谁能进行反抗”两个问题成为本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者试图说明的是,个人如何在重新言说和寻找自我中把握回归的能力,所谓“回归”,不止是记忆,更多的是质疑和思考。

目录:

一、反抗的精神 何谓今日之反抗? 反抗与“向后回归”的异同 作为反抗的精神分析学 重新找到否定的意义 反抗的悖论性逻辑二、自由的体验 精神分析学与自由 对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简要回顾 精神分析学是不是一种能体谅人的道德主义? 为什么精神分析学是一种无神论? 作为重新开始的自由:玛丽—萝丝的案例 对另一种语言的爱 另一种语言,或对感性事物的表达 哪一种语言? 法兰西,我的痛 作为翻译者的普鲁斯特 无意识的草稿或被搅乱的无意识:文学体验 作家是一个外国人吗? 亲欧洲与敌视欧洲 接纳他人的态度 我在研究中提出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种激烈论战所涉及的两种文明模式 乌托邦的未来,政治的现实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06 18:06:57
书虫阿木发表
这本书深挖了人类的本质与存在意义,从语言、符号学、精神分析等角度切入,探讨了反抗、记忆与信仰的复杂关系。作者的文笔细腻而富有哲思,引人深思。
2024-06-06 18:06:57
思想者老李发表
在怀疑论盛行的时代,本书犹如一道清流,重新唤起了对理性和批判精神的重视。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现代人的信仰危机,令人醍醐灌顶。
2024-06-06 18:06:57
心语小静发表
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但也是阻碍我们深入思考的障碍。这本书揭示了语言的双重性,既是连接我们与世界的桥梁,也是限制我们认知的牢笼。
2024-06-06 18:06:57
文艺青年小王发表
《反抗的未来》是一本兼具思想性与文学性的作品,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人类在面对信仰危机和存在困境时的复杂挣扎和思索。
2024-06-06 18:06:57
哲学爱好者小赵发表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本书对真理、意义和信仰的质疑发人深省。作者强调主体性的重要性,认为个体的反抗和反思是打破僵化信仰和寻找新方向的关键。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