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的年代--超现实的文学流变与文化想象

作者简介:
作 者 简 介 陈晓明,福建人。曾当过“知青”、教师、研究人员等。 199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留院从事当代文学思潮与后现代文化研究工作。 1995年至1998年先后在英国高级人文研究中心(IASH)、 英国皇家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荷寸皇家学院、 荷兰国际亚洲研究院(ⅡAS)、德国鲁尔大学等地做学 术访问与讲学。主要代表作有: 《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1993年); 《本文的审美结构》(1993年); 《解构的踪迹:话语、历史与主体》(1994年); 《剩余的想象一一九十年代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危机》(1997年); 《无望的超越:从现代主义到后结构主义》(1998年)。 主编丛书多种,发表论文200多篇,200多万字。 在Boundary2,CriticalStudies等欧美杂志上发表 英文论文多篇。入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篡的 《世界名人录》(1992年)。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内容简介:
内 容 提 要 本书把现时代理解为一个符号化 的、崇尚形象或幻象的时期――这就 是“仿真”(Simulation)的时期。时代 传媒和消费社会日益把真实改造为想 象的事件,同时把想象改造成真实的 现实,以至于人们无法在真实与想象 之间做出根本区别。本书基于这种视 角来阐释现时代中国的前卫文学叙事 和文化构成方式。小管是女性主义、 “晚生代”,还是前卫电影,以及关于 后现代和后殖民理论叙述,在对现实 的表现方面显示出新的特征:既不是 传统意义上的摹仿现实,也不是再现 现实,甚至也小是能动地虚构现实。 文学叙事(以及文化)变成了现实的 仿真物;更重要的在于,由于现实本 身的符号化,现实本身变成了现实的 仿真物,文学其实是现实的仿真的, 部分。本书立足于新的理论视角,提 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对当代文 化与现实展开了独特的阐释,对广大 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对有意理解当 代文化的新状况与趋势的读者,本书 肯定会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目录:
目录 多种途径和选择的可能性 ――《九十年代文学观察丛书》总序 第一章 从虚构到仿真:审美能动性的历史转换 一、从现实到虚构:现实潜本文的位移 二、仿真的年代:现实的复活与审美能动性 三、仿真的实质:现实的审美化及超越的可能性 第二章 分裂的幻想:符号化的女性叙事 一、陈染:无限的女性心理学 二、林白:无边的女性倾诉 三、徐小斌:女性幻觉与不可知的语言极地 四、海男与虹影:幻想的石榴树 第三章 文化拼贴的时代:历史之手写作的后当代传奇 一、文化拼贴:历史之手制作的超级现实 二、怀旧的历史布景:某个年份的精神症候学 三、“后东方”视点:穿越表象与错觉 第四章 创新与寄生:前卫电影的“后政治学” 一、改写与变形:政治的抽象化 二、错位的想象:政治与文化身分 三、颠覆与挪用:美学的辩证法 四、不可逾越的障碍与新的叙事法则 第五章 直接现实主义:一次跨越仿真的冲刺 一、鬼子:藏在阴郁生活背后的冷面杀手 二、东西:在绝望处欢乐的笑面刺客 三、李冯:现代竞技场上的击剑者 四、直接性:回到事实本身 第六章 中国的后现代:想象的文化撒旦 一、中国产生后现代的历史语境 二、中国先锋派的后现代倾向 三、大众文化的后现代性 四、后殖民主义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立场 五、中国后现代研究者的态度和立场
评论